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洛陽

“揭頂分塊”,西沃石窟“大搬家”

2014/1/6 10:56:57 點擊數: 【字體:

“揭頂分塊”,西沃石窟“大搬家”
西沃石窟西區洞窟搬遷施工工地

    引子

    2012年11月7日,在鐵門鎮千唐志齋“北魏石窟”展廳內,我看到石窟頂覆黃綢,上書“佛光普照”,窟前供奉鮮花,擺設香案,不時有零星香客燒香膜拜。

    千唐志齋是辛亥革命元老張鈁所建,也是中國唯一的墓志銘博物館,齋中鑲嵌墓志、碑碣1419件,其中唐代墓志1191件,被史學界稱為“石刻唐書”。西沃石窟從青要山“移駕”到千唐志齋,文物專家稱為“鳳棲梧桐”。

    從1995年4月到1998年3月,歷時三年,這座正面寬9.95米、高4.90米、厚2.90米,由2個洞窟、4座佛塔、50個屋形龕、51個塔形龕、278尊大小雕像和一身高1.98米立佛組成的北魏石窟,終于從黃河邊搬家到了千唐志齋。  

    這次搬遷實施者是個搬遷小組,由河南省古建研究所專家陳進良帶領5位文物工作者組成。

    1995年4月初,接到這項任務后,年過半百的陳進良徹夜難眠,他知道石窟整體搬遷保護在國內文物保護史上尚無先例,即使世界范圍內,也僅有埃及建設阿斯旺大水壩時搬遷過尼羅河西岸石壁上兩座神廟。

    雖然知道埃及神廟成功搬遷,但陳進良手頭沒有任何資料。搬遷西沃石窟,他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一切都得從零做起。

    要搬遷石窟,首先要能接近它。

    現場勘察后,專家們發現,西沃石窟海拔標高165米,下距黃河水面10米,河水湍急,但石窟所在崖壁不是90度陡直或向外懸空,有75度到85度的坡度,為搭建施工架提供了必要的柱基。

    石窟上方是一個45度到60度的斜坡,斜坡由黃土組成,下接崖壁基巖,上有劈山而建的公路。公路寬8米,北沿兒與石窟水平和垂直距離均為8米,這樣,就有了十幾米寬的起吊鑿石工作面。

    于是,一座高9米的懸空工作架依山崖搭建而成,又從河岸邊公路順山勢修筑斜坡梯道至工作架。

    專家們還發現,窟區巖石主要為厚層、中厚層狀灰巖,文物雕刻區內巖性均一,為青褐色,堅硬致密,不易風化,易于雕琢。而石窟依附山體雖十分陡峻,但不存在滑坡等地質災害。

    搬遷小組請測繪專家對石窟進行近景立體攝影測繪和測量繪圖,又邀請專家對石窟環境地質條件、地下水及環境地質病害,進行了系統勘察、測試和分析。

    石窟被分割成七塊

    經上百次反復模擬,1996年5月初,搬遷小組制訂出了“揭頂分塊”的搬遷實施方案。

    所謂“揭頂分塊”,即挖去石窟頂部山塊,把石窟雕刻品分成大小不等的塊后再分割開。1996年11月底,國內文物專家認可了該方案。

    搬遷就要開始,陳進良仍覺心里不踏實。石窟地處水流湍急的黃河峭壁,萬一切割、吊運等環節有失誤,石窟遭損或部分掉落黃河,該怎么辦?陳進良決定把石窟所有雕刻統統翻模,即便施工中有損壞,也可用翻模復制補救。

    陳進良曾告訴媒體:“翻模時心情復雜,我們不希望模具派上用場,但我們還是認真地去做,以防萬一。后來,模具沒用上,這令人欣慰。如果誰想擬建西沃石窟,我們可以依據這套模具,再復制出一個來。”

    從利于文物保護的原則講,分塊越大越好。從施工安全而言,分塊越小越好。因石窟距離岸邊公路中心距離有12米,大噸位吊機進現場有困難,小噸位吊機力量有限,分割塊體,重量不能過大,并且塊與塊分隔必須是直線,否則無法施工。畫直線還要盡量避免穿過雕刻圖案,還要考慮石窟圖案上的老裂縫,大裂縫依縫切割,小裂縫要分在一塊,這些都需要專家反復考量。

    分塊時,最令專家頭疼的是如何劃分一號窟和二號窟,若劃在一起,塊體太重。若從窟壁中間切割,兩窟之間巖石只有15厘米厚,無法施工。

    經再三考慮,專家們將二號窟劃為一塊,一號窟及一二號窟巖壁為一塊。

    切割工作開始了,雖有不少現代化工具和技術,但在這里沒法用。因為切割要保證雕刻巖體的完整性,尤其表層,不能有絲毫損傷。專家不得不采用原始加機械的劈山法,即在留足雕刻品所依附巖體厚度后,用內燃機鑿巖機、壓縮空氣鑿巖機在母巖上打排孔,然后用人工打鋼釬的方法把巖石劈開。方法雖笨,但能保證雕刻不被損傷。

    為實施洞窟和摩崖切割,專家們找遍了采石場,才找到一種可移動的金剛砂大鋸片巖石切割機。它的合金切割片直徑達1米,鋸縫深度可達40厘米,寬度不過0.8厘米。它本來只能上下垂直切割,經專家改進,也可以“躺著”進行水平切割了。

    按照從外到內、先分離四周后分離母巖的方法,石窟塊體分離順利切割著。在分割三號塊和二號塊時,工人看到必須把一個小佛像鋸開,死活不干,最后跪下祈禱:“佛爺呀,把你一劈為二不怨我呀,是文物專家們逼我干的,要怪罪就找他們吧。”

    此次搬遷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神佛并沒怪罪專家們。經長時間艱巨的工作,七個石窟雕刻終于被全部分開。其中東區立佛是一塊,西區被分割成六塊,這六塊中,最小的也有近4噸重,面積最大的塔形浮雕和屋形浮雕區,高190厘米、寬290厘米、厚40厘米,重達6噸。一號石窟實際重量達到17噸。

    分離后的雕刻塊體,因存在層面裂隙、卸荷裂隙及方解石脈等嚴重病害,整體凝固性很差,在之后起吊、運輸中都有潛在危險。專家們在每個切塊上打了幾根甚至幾十根鋼筋錨桿,并以高強度樹脂灌漿,對塊體全部進行了補強加固。

    仿古殿堂內,石窟原貌重現

    接下來是起吊石窟雕刻塊體。起吊時,專家們采用外包橡膠層的鋼纜,注重平穩,防止震動。運輸采用砂墊砂填的方法,即車底鋪砂,塊體裝車后再用砂填滿空間,安全節約。

    但起吊時又遇到了新麻煩。

    麻煩出在1號石窟塊體,它體大而中空,要同時調用兩臺35噸吊機。而起吊時用鋼絲繩直接綁塊體,對窟體壓力將會很大。一旦空腔被壓碎,怎么辦?

    專家們決定用12根寬槽鋼,圍著整個塊體現場焊制了鋼籠,避免起吊時對空腔塊產生壓力。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報 2012年11月28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