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傳統文藝 >> 文藝與品牌 >> 瀏覽洛陽

讓河洛大鼓永遠唱響在河洛大地

2013/4/20 10:02:10 點擊數: 【字體:

 讓河洛大鼓永遠唱響在河洛大地
 
    一個多星期前,河洛大鼓第三代傳人王周道的孫女王金紅建立了一個QQ群,QQ群群名叫“河洛大鼓”。很快,三位河洛大鼓第五代藝人黃金煥、張懷生和呂武成加入了該群;緊接著,音樂制作人李玉亭、王保國以及數名河洛大鼓鐵桿粉絲也加入該群……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心愿:為河洛大鼓書寫一份“家譜“,盡全力挽救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 “挽救”河洛大鼓他們一直在努力

  談起河洛大鼓,這些老藝人異口同聲地用了“挽救”這個充滿悲情色彩的詞語,而不是傳承或弘揚。

  “今天還有誰在聽大鼓書,明天還會有誰說大鼓書?”老藝人呂武成的嘆息聲中透著無奈和蒼涼。

  王金紅說,她想到用QQ群這種方式引起大家對河洛大鼓的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受呂武成的影響。

  記者加入河洛大鼓QQ群后,在群動態里發現了兩個網站:河洛大鼓網和河南曲藝網。王金紅說,這兩個網站都是呂武成一手創辦的。

  呂武成,48歲,新安縣倉頭鎮人,河洛大鼓第五代藝人。2003年,受文化部啟動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影響,呂武成產生了振興和研究河洛大鼓的想法。他先是請人幫忙建立了一個博客,后來覺得博客影響力不夠大,又建立了河洛大鼓網。

  2005年3月,他寫出一部26萬字的《河洛大鼓》,將河洛大鼓的歷史淵源、表現手法以及音樂組成梳理得很詳盡。該書于2008年10月出版,這是迄今為止洛陽第一部研究河洛大鼓藝術的專著。

  王金紅說:“呂老師是一位農村藝人,他從對電腦一竅不通到成立和維護網站,花了不少心血,所有的費用也是自己承擔。”

  去年,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開辦了河洛大鼓傳習班,以免費培訓的形式對河洛大鼓進行保護和宣傳,由河洛大鼓代表性傳承人陸四輩、王太平、張懷生授課。

  王金紅說,大家所做的一切都是對傳承河洛大鼓的堅持,正是這份堅持讓她最終“棄歌從書”。

  2走出金色大廳回歸河洛大鼓

  王金紅,37歲,是河洛大鼓第三代傳人王周道的孫女、第四代傳人王占彪的女兒。

  可是,出身河洛大鼓世家的王金紅并沒有學習河洛大鼓,原因是她覺得河洛大鼓“太土”。她自小學習聲樂,并在歌唱藝術上取得了不斐的成績。2007年7月,她站在世界頂級音樂殿堂維也納金色大廳里,以一首《北京的金山上》贏得了滿堂彩。《洛陽晚報》曾以“洛陽姑娘唱響維也納金色大廳”為題作了報道。

  當年,接受記者采訪時,王金紅問記者也問自己:“如果我能在金色大廳的舞臺上演唱一曲河洛大鼓,該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會產生什么影響?”

  從維也納回來后,王金紅進入中國音樂學院深造。在高手如云的北京,王金紅開始困惑:“歌唱藝術的追求無止境,我自認為自己歌唱水平還可以,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最終要實現一個什么樣的目標呢?”

  有一次,王金紅和朋友聊天時說出了自己的困惑。朋友震驚地看著她說:“你應該回去傳承弘揚河洛大鼓,那是一項優秀的民族藝術,你唱歌完全是不務正業!”

  “一句話驚醒夢中人。”王金紅說,當時她爺爺王周道已經病重,不能再登臺演唱,時常憂心河洛大鼓后繼無人。

  王金紅決定,回歸河洛大鼓。

  3鼓書藝人已遠去河洛大鼓聲漸歇

  回到家鄉,王金紅發現,河洛大鼓的現狀很糟糕。

  呂武成用“即將凋謝的藝苑之秀”來形容河洛大鼓。他說:“我不唱大鼓書已經10年了,也不敢再收徒弟,怕誤人子弟。”河南曲藝家協會理事、洛陽相聲演員肖巍則直言不諱地說:“它快死了!”

  王金紅的爺爺王周道是河洛大鼓第三代傳人代表人物之一,一直堅持演出到77歲高齡,去年年底不幸病逝。他的離去讓很多河洛大鼓藝人心痛不已。

  王周道有5個兒子,其中長子王占彪、次子王全中、三子王懷中、四子王振中,還有三兒媳耿榮妮,都曾是河洛大鼓藝人。處于藝術巔峰期的王占彪不幸英年早逝,王全中、王懷中、耿榮妮、王振中先后下海經商。現在,王周道的孫輩中,除了王金紅,再無人演唱河洛大鼓。

  呂武成分析說,河洛大鼓之所以衰敗,主要是因為失去了市場和聽眾。沒有聽眾,說書人的收入沒有保障,說書的人越來越少。

  記者了解到,偃師的張懷生開了個理發店,平時給人理發,偶爾外出演出;呂武成10年前就不唱河洛大鼓了,在一家養殖場找了個調配飼料的工作。

  目前,記者所了解到的幾名河洛大鼓藝人,只有鞏義的黃金煥還在堅持說鼓書,淡季一個月演出十幾場,旺季稍多些,一場最多能掙100多塊錢。

  4改良河洛大鼓讓“魚”游進水中

  要想挽救和振興河洛大鼓,王金紅說,必須找到河洛大鼓的觀眾和市場。

  “必須讓大鼓書融入市場,無法融入市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像離開水的魚,不會存活太久。”王金紅說。

  雖然沒有系統學過,但出身于河洛大鼓世家,王金紅從小耳濡目染,張嘴就是正宗的河洛大鼓調子。回到鄭州后,王金紅買了一套音響,專為演唱河洛大鼓配樂。

  王金紅演唱的河洛大鼓和她爺爺王周道演唱的已大不相同。以前的老藝人,唱的是土話,搖的是月牙板,敲的是書鼓,配以墜胡或三弦伴奏。“在本地演還行,但登不了大雅之堂,外地人也聽不懂。”王金紅說。

  而王金紅演唱的河洛大鼓,唱的是普通話,配以電子鼓和電聲音樂伴奏,在舞臺上表演時還有伴舞,歌舞聲光電充分利用,給人以全新的視聽感受。

  “最先將河洛大鼓帶入大雅之堂的其實是王小岳老師,他是欒川人,曾經是河南曲藝說唱團的團長。他曾把改良的河洛大鼓帶到了中央電視臺。”王金紅說。

  著名音樂制作人王保國和李玉亭,則表示可義務為河洛大鼓制作音樂。

  通過QQ群共享,記者反復聆聽王金紅演唱的河洛大鼓——《八十歲老翁逛花亭》,音樂是王保國制作的,歌聲清脆優美,配樂活潑動聽,完全異于記者在網絡上聽到的王周道的演唱。

  現在,王金紅常以河洛大鼓第五代傳人的身份登上舞臺,表演全新的河洛大鼓。

  “觀眾很喜歡!”王金紅高興地說。

  但也有傳統藝人質疑王金紅的“改良版河洛大鼓”,但王金紅不肯放棄自己的嘗試。“至少我在行動,有行動就有希望!”王金紅說。

  5集合眾人之力整理一份“家譜”

  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也在為搶救河洛大鼓做著種種努力。市群眾藝術館副館長、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趙博說,2010年3月,非遺中心開始向各縣區發放河洛大鼓行藝人員書面調查表,截至目前,已經掌握了71名仍在行藝的河洛大鼓演唱人員的相關資料,并收集到河洛大鼓唱段88個、河洛大鼓藝人演唱視頻943分鐘、演唱錄音約44.1小時。

  王金紅和其他河洛大鼓的傳人則想為河洛大鼓整理出一份“家譜”。

  “家譜,就是河洛大鼓行業的‘家庭成員檔案’。各行各業基本上都有家譜,相聲界有相聲界的家譜,豫劇各門派有各門派的家譜,但是河洛大鼓沒有。”王金紅說。

  “很多老藝人都有一肚子東西,若能整理出來,就是一份寶貴的財富。現在第三代傳人王周道也走了,老藝人們會越來越少,再不整理就來不及了。”呂武成說。

  整理“家譜”是一項很大的工程,僅靠一人之力沒辦法完成,須集合眾人之力,得依靠政府支持和媒體支持。

  曾為搶救河洛大鼓做過很多工作的市群藝館前館長張飛躍說:“難度很大,很多老藝人都不在了,第三代傳人之前的事已經很難考證。”

  但王金紅說:“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去做。”由于河洛大鼓涉及的市和縣比較多,屆時可能會讓一名藝人負責一個地區,“比如張懷生負責偃師地區的‘家譜’整理,尚繼業負責鞏義市,呂武成負責新安縣,肖巍負責洛陽市區,我負責鄭州市,最終匯總在一起。”王金紅說。

  這項工程預計7月份展開,河洛大鼓的藝人們對這份“家譜”充滿了期待。

  對這份“家譜”,趙博有自己的看法:“為河洛大鼓做傳承譜系的難度非常大,很多細節都需要多名專家進行論證,做到有理有據,單靠幾位老藝人口耳相傳,它的科學性難以保證。”

  不過趙博表示,制作“家譜”畢竟是大家一起為搶救河洛大鼓所做的努力,必要時,非遺中心愿意在經費上和專家支持上為他們提供幫助。(記者 楊玉梅/文 李衛超/圖)【原標題:讓河洛大鼓永遠唱響在河洛大地】

  相關鏈接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在洛陽琴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20世紀50年代初正式定名為河洛大鼓。河洛大鼓融“說書唱戲”為一體,唱腔質樸流暢,清新明快,便于敘事和抒情,演唱者通過形體動作形象地刻畫人物。演員在道白中加入大量方言,其唱腔屬于“板腔體”。

  在河洛大鼓傳承過程中,先后出現過許多知名的藝人。第二代傳人中,有“說書狀元”之稱的張天倍,在洛陽幾乎家喻戶曉;第三代傳人中,程文和和王周道享譽豫西;第四代傳人段階平和王占彪等獨樹一幟,聞名遐邇。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洛陽網-洛陽晚報 2012-06-2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