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洛陽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洛陽

邱:避孔丘諱改成的姓

2015/6/17 17:24:11 點(diǎn)擊數(shù): 【字體:


    邱(qiū):避孔丘諱改成的姓
邱:避孔丘諱改成的姓
 

    邱、丘二字同音,作為姓氏,古代通用,現(xiàn)在雖兩姓并存,但區(qū)別不很明顯。因此,談邱姓必然涉及丘姓。

    丘姓主要系以地名為姓氏,一支出自今山東,一支出自今河南。東漢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義》說:丘氏,“齊太公封于營丘,支孫以地為氏”。齊太公是齊國的始祖,本姓姜,名尚,因其先祖被封于呂,故從其封姓,為呂尚,以輔佐周武王滅商之功被封于齊,建立齊國,都營丘。據(jù)《史記·齊太公世家》載,齊國傳至第六位君主胡公,徙都薄姑(今山東博興縣東南);“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與其黨率營丘人襲攻殺胡公而自立,是為獻(xiàn)公。獻(xiàn)公元年,盡逐胡公子,因徙薄姑都,治臨菑”。齊國遷都后,呂尚的子孫有一部分留在營丘,后來以地名為姓氏,就是丘氏。關(guān)于營丘的地望,《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說“在山東昌樂縣東南”;《辭海》說“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北,以營丘山得名”,“臨菑亦作臨淄”,“周初封呂尚于齊,建都于此,名營丘,齊胡公遷都薄姑,周厲王時,獻(xiàn)公又遷回”。再就是西周初建立的陳國有地名宛丘,在今河南淮陽縣東南,居住在這里的人以地名為氏,也稱丘氏。此即唐人顏師古《急就章注》所云:“陳有宛丘,居之者以地為氏。”

    《風(fēng)俗通義》還有一說是:“丘氏,魯左丘明之后”。清人張澍《姓氏尋源》引《左傳·昭公二十三年》說:“邾有大夫丘弱,是左氏為《傳》之時已有丘氏,豈得為丘明之后乎?丘光庭《兼明書》云:丘出于齊太公之后,不因左丘明得姓。”

    又據(jù)《后漢書·烏桓傳》載,遼西烏桓有丘氏。烏桓,古族名,為東胡的一支,漢武帝時附漢,207年曹操遷其萬余落于中原,部分留居?xùn)|北。又據(jù)《魏書·官氏志》載,北魏獻(xiàn)帝曾“七分國人,使諸兄弟各攝領(lǐng)之,乃分其氏”,其次弟豆真被定為丘敦氏;孝文帝于493年遷都洛陽(今屬河南)后,又將其改為丘氏。北魏時改為丘氏這一支,原為鮮卑族。

    丘姓寫作“邱”,原因有二:一是古代用作地名的丘,有時也寫作“邱”;二是因?yàn)楸芸鬃拥拿M。孔子姓孔,名丘,表秋時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曾被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推崇為“圣人”。為了避免直接寫出孔子的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朝廷發(fā)出通知:除四書五經(jīng)外,凡遇“丘”字,一律加“阝”旁為邱;地名字亦作邱,這樣,丘姓便改成了邱。清末民初,詩人邱逢甲倡議恢復(fù)本姓,并以身作則改邱為丘,得到閩、粵族人響應(yīng),但仍有沿用邱字者,于是形成邱、丘二姓并存的局面。

    春秋時邾國(在今山東曲阜東南)有大夫丘弱,魯國(在今山東西南部)有孔子學(xué)生丘吾。西漢時,有扶風(fēng)(今陜西興平東南)人丘訢;平帝朝有扶風(fēng)人丘俊,持節(jié)(節(jié)即符節(jié),用來做憑證的東西)安撫江淮,后因王莽篡位,遂留江左,居吳興(郡治在今浙江吳興縣南)。東漢有烏程(今浙江吳興)人丘滕,光武朝歷官公卿,后退居鄉(xiāng)邑;還有云中(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縣東北)人丘季智。這說明在晉代以前丘氏已有遷至今陜西、浙江、內(nèi)蒙古等省者。據(jù)《閩書》記載:“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是知中原丘氏有一支于西晉末徙居福建。南北朝至五代時期,丘氏除在上述地區(qū)發(fā)展外,還分布于今江蘇、山西、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如南朝齊丘巨源為蘭陵(今江蘇武進(jìn)西北)人,北魏丘堆為代(郡治今山西大同市東北)人,五代后蜀丘文播為廣漢(今四川射洪縣南)人;北魏時興起于河南(今河南洛陽)的丘氏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唐初又有中原丘氏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唐代的《元和姓纂》列丘氏郡望為:扶風(fēng)、吳興、河南。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也稱:湖州吳興郡四大姓有丘氏,河南郡五姓有丘氏。宋代,丘氏稱盛于福建,分布相當(dāng)廣泛,同時已有遷人今江西、安徽、湖南、廣東、廣西等省者,到明代,貴州、云南等省也都有丘氏的聚居點(diǎn)。

    關(guān)于丘氏播遷情況,其族譜資料又有另外一些說法。現(xiàn)將廣東梅縣《丘氏族譜》所載摘要轉(zhuǎn)述,以供參考。據(jù)該譜載:始祖穆公世居河南衛(wèi)輝府封丘縣;11世丘言,仕秦,封臨海王,移居山東;至18世丘和,遷回河南,居開封府林村;31世丘茂千,于西漢平帝二年遷福建汀州上杭縣;47世丘宏達(dá),于東晉永和年間遷居四川;55世丘正,被南朝梁武帝封為淮王,遷回河南;70世丘法言,由河南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村丘家坊,其后裔居福建龍巖、上杭等地;自73世丘夢龍始,又陸續(xù)遷到廣東的蕉嶺、大埔、陸豐、梅縣等地。

    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鄭成功之子鄭經(jīng)治理臺灣時,丘輝自大陸渡海入臺,在鄭氏政權(quán)中任宣毅左鎮(zhèn),是為丘氏入臺最早者。此后,廣東、福建丘(邱)氏移居臺灣者絡(luò)繹不絕,見于記載的其入臺及在臺活動情形主要有:康熙40年,粵籍移民邱某與林、張二姓入墾苗栗三堡日南鐵砧山腳等地:康熙53年,邱、黃等姓合筑茅港尾保五社課埤;康熙60年,粵籍移民邱克用、邱水月居于下淡水;康熙年間,福建漳浦縣人丘金盛,到彰化開基,后裔住云林斗六鎮(zhèn);康熙61年,邱全宣進(jìn)入后山(今臺東縣);康熙、雍正年間,邱、烏、曾3姓入墾今屏東縣車城鄉(xiāng);乾隆5年,邱賢俊捐款設(shè)置彰化縣養(yǎng)濟(jì)院及清明祭紀(jì)基業(yè);乾隆18年,丘某入墾今屏東縣東港鎮(zhèn)的瀕海地分;乾隆43年,有一位住在枋寮的邱姓莊民,與其他莊民呈請嚴(yán)禁棍徒嫁禍誣控;乾隆47年,邱魯士承典大加蚋中心莊周天恭的水田一丘;乾隆49年,邱某與鄉(xiāng)人同立內(nèi)埔昌黎祠文宣王祀典引碑;乾隆年間,廣東蕉嶺白泥湖人丘景岳,開基于臺北縣樹林山子腳,后裔住臺北、新竹;嘉慶13年,邱某與鄉(xiāng)人共修嘉義的三山國王廟;道光16年,邱俊捐款修建嘉義城;咸豐末年,擔(dān)任番割的邱茍殺人后遁入今苗栗縣大湖鎮(zhèn)的出礦坑;光緒22年,邱阿福在今新竹縣寶山鄉(xiāng)開墾。臺灣的邱姓大都來自閩、粵兩地,而閩、粵邱氏共奉的南遷始祖為同一人,即宋代從河南固始入閩,在莆田縣巖頭鄉(xiāng)開基的丘杰秀。目前,邱姓是臺灣第18大姓。

    為了進(jìn)一步求發(fā)展,近代以來,邱姓有不少人走出國門,到海外開拓新的事業(yè),現(xiàn)主要分布于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丘(邱)氏名人輩出。西漢武帝時有丘仲,相傳是初造笛子的人。南朝梁有文學(xué)家丘遲,吳興烏程人,所作《與陳伯之書》,是當(dāng)時駢文中的優(yōu)秀之作。唐代有詩人丘為,嘉興(今屬浙江)人,卒年96歲。南宋有學(xué)者丘富國,建安(今福建建甌)人,著有《周易輯解》、《經(jīng)世補(bǔ)遺》等。元代有丘處機(jī),亦作邱處機(jī),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人之一,死后被元世祖忽必烈褒贈“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封號。明代有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xué)士邱濬,熟悉當(dāng)代掌故,著有《大學(xué)衍義補(bǔ)》等;還有福建上杭農(nóng)民起義首領(lǐng)丘隆。清代有戲曲作家、畫家丘園,女作家丘心如。近代有詩人丘逢甲,臺灣彰化人,其詩發(fā)揚(yáng)愛國感情,有《嶺云海日樓詩鈔》。現(xiàn)代有中國人民志愿軍一級英雄邱少云。

    僑居海外的邱姓華人,以及臺、港、澳的邱姓同胞,對當(dāng)?shù)氐姆睒s與進(jìn)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xiàn),涌現(xiàn)出一些杰出人物。其中,新加坡的邱德拔,擁有財富超過28億美元,在世界華人億萬富豪“超級富豪榜”上排名第30位;臺灣的邱弘文、泰國的邱細(xì)見、馬來西亞的邱繼炳、港澳的邱德根,分別擁有財富6億美元、4億美元、4億美元、3億美元,均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

    邱姓在當(dāng)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名列第77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27%,分布很廣,以四川、湖南、廣東、湖北較多,這4省邱姓約占全國漢族邱姓人口的50%。邱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數(shù)民族所使用的姓氏。除上面已敘述者外,東晉十六國時西秦羌人有丘氏;世居沈陽的清滿洲人有邱姓;清代滿洲八旗姓秋佳氏,后改為邱氏;清代云南元江直隸州新平縣斗門磨沙土千總為邱氏;滿、彝、苗、畬、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邱姓。作者:謝鈞祥


責(zé)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wǎng)
0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網(wǎng) 中國國家藝術(shù)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