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在孫家洞遺址發現中更新世時期古人類化石,這也是河南境內首次在洞穴中發現中更新世直立人(猿人)化石,為東亞地區人類起源及演化研究提供了一批重要新材料。
河南省文物局邀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等相關專家學者赴現場考察座談。專家認為,出土的古人類人牙化石層位明確可靠,保存完好,同意將其定為“直立人欒川種”,簡稱“欒川人”。
孫家洞舊石器遺址位于欒川縣伊河南岸的一個崖頭之上,此次發掘出土了古人類化石、石制品、河卵石以及豐富的動物化石、動物糞便化石等。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史家珍介紹說,尤為重要的是發現6顆古人類牙齒,其中有2顆為幼年個體的牙齒、1顆門齒和3顆臼齒,且包括2個殘破的牙床。整體來看,牙齒保存比較完整,磨耗得不是很厲害,有的甚至是幼年個體,牙齒還在牙床中沒有長出來,無論是大小,還是咬合面的形態,保存下來的形態學信息清楚。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占揚說,從出土化石的種類看,欒川人的年代應與北京猿人相當,屬于地質時代的中更新世。假如這個遺址和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是同期的話,北京猿人遺址最高測年距今73萬年,欒川人的測年可能不晚于北京猿人,如果這樣,中原地區有古人類生存的歷史就大大提前了。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認為,雖然中更新世直立人階段的化石在中國、世界各地均有所發現,如北京人化石,但實際上材料非常少,很多時段、很多區域都是空白。孫家洞遺址的發現不僅填補了中原地區的空白,還會使我們人類鏈條變得更加完整,更加重要的是,這批材料信息非常豐富、確鑿,學術價值十分明確。
遺址內動物化石出土量大,種類豐富,有動物的肢骨、牙齒和角等,部分骨骼化石上發現有動物咬痕。動物種類包括腫骨鹿、葛氏斑鹿、梅氏犀等典型的中更新世時期動物,也都是周口店常見的種類,化石的豐富程度和保存完整程度都和周口店遺址類似。
專家認為,孫家洞遺址出土了幾十種脊椎動物化石,有望成為中國境內重要的動物化石群之一,這對研究中國第四紀古生物的演化,古氣候環境的變化等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欒川地處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附近,對于研究中國中更新世時期該過渡區域動物群的種類及特征有著重要作用,同時為動物地理區系演化及古氣候環境變遷提供重要信息。
孫家洞遺址及其周邊目前已發現了洞穴遺址群,研究潛力巨大。專家們建議,應當進一步加強多學科研究,制定欒川盆地古人類舊石器考古的長遠規劃。
據李占揚研究員介紹,直立人俗稱猿人,非洲、亞洲和歐洲都有直立人化石出土,大家最熟悉的如北京猿人,也叫直立人北京種。直立人生活階段,是從200多萬年前到20萬年前左右,屬于地質年代的更新世,主要分布在中更新世。(原標題:河南首次在洞穴中發現中更新世直立人“欒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