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像離群索居的高人,甘守僻靜鄉村?吹剿娜丝傆行┬∈,會覺得它一身滄桑,已老態龍鐘。不過,3個月后,它的新形象準能讓你眼前一亮。
它,就是已有2000多歲高齡的漢函谷關。這座古絲綢之路的東方第一道門戶,近日開始接受“美容手術”,消除“健康隱患”。這也是漢函谷關時隔90年后,再次進行大規模修繕。
【診斷】病癥重重,2000多歲的它如何“煥發青春”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廣州市白云文物保護工程有限公司的古建專家們,在2008年接下了一個由新安縣文物局介紹的特殊的“病人”。“病人”就是位于新安縣城關鎮東關村的漢函谷關。當時因入選我國首批絲路申遺項目,漢函谷關廣受外界矚目。
始建于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的漢函谷關,如今尚存關樓、關墻、雞鳴臺、望氣臺等地上遺跡。
除了關樓第三層早已不復存在、關墻墻體上密布窯洞、各遺跡頂部植物叢生等表面問題,專家們全面診斷后發現,漢函谷關還存在墻體開裂、包磚脫落等多種病害,夯土局部風化嚴重,特別是深根系植物的茂盛生長,嚴重影響到夯土的內部結構。
另外,由于緊鄰隴海鐵路,漢函谷關每日都承受著火車車輪與軌道碰撞產生的震動,關樓上的縱向裂隙有增多擴大之勢。
據記載,屢遭破壞又屢被重修的漢函谷關,最后一次修繕是在1923年,由當時的國民革命軍20路總指揮張鈁出資重修。如今時隔90年,曾見證古絲綢之路輝煌的漢函谷關,如何“煥發青春”?
【方案】修舊如舊,材料多取自當地
按聯合國世界遺產專家的評價,能入選絲路申遺項目,漢函谷關勝在其“歷史的原真性”。
“修舊如舊就是最好的保護方案。”新安縣文物局負責人說。
在國家文物局最終批復的漢函谷關保護方案中,關鍵詞是“搶險加固”。方案并不打算復原關樓的第三層亭閣,也不會延長現存的夯土關墻長度,而是把保護重點放在了彌補夯土裂縫、對磚石及夯土體的加固和對深根系植物的清理上。
經過反復實驗,古建保護人員找到了最適合漢函谷關夯土層裂縫灌漿加固的材料,這是一種用當地黃土、石灰和少量添加劑配置而成的無機石灰砂漿。將裂縫處清潔后灌入這種材料,將再難出現新的裂縫。
據漢函谷關遺址本體保護工程施工方——河南宏昌古建園林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關樓第一層東面的包磚因為缺失較多,需恢復其原有形狀,所需的大量石材和青磚,也多從當地取用。為了最大限度保持遺跡原貌,補砌的青磚也是從當地找尋到的古磚。
【保護】巧設一道溝,減輕鐵路對文物的影響
本月13日,漢函谷關遺址本體保護工程正式開工。施工人員面臨不小的工程量,首先一個問題是清理關墻上曾被開挖的窯洞。南北關墻加起來共500余米長,其中留下的窯洞就有40多個。最密集的北面關墻上,深達數米的窯洞一個接一個,與遺址的整體形象極不協調。
施工方有關負責人說,為防止清理窯洞內的砌磚時造成土體坍塌、剝落,施工時在窯洞內將先用硬木板托底,用鋼管做立桿支頂。在清除完砌磚后,再將窯洞用土回填。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減少北面鐵路震動對遺址的損害。繁忙的隴海鐵路,距漢函谷關遺址僅約20米。經科學測算,火車駛過產生的震動,給關樓、關墻的整體穩定都帶來影響。
古建保護人員想出***這一難題的良方:此次修繕,將在鐵路與關樓間設一道隔震溝,以切斷地表震動的傳播途徑。這道隔震溝位于北關墻與關樓連接處,由開挖關墻而成,寬約50厘米,里面將填充彈性材料。
【趣聞】用胡椒粒除樹,綠色又安全
據粗略統計,目前生長、依附于漢函谷關關樓、關墻、雞鳴和望氣二臺等遺跡上的各類植物,總數有上萬株。淺根系的植物能保護遺跡上的夯土,而根系發達的深根系植物,卻如匕首深入夯土層中,劈裂著遺跡內部。
將植物根系連根挖掉的老辦法肯定行不通,古建施工人員正嘗試一個“偏方”:用胡椒粒——是的,您沒看錯,就是我們平常食用的胡椒粒。
河南宏昌古建園林有限公司負責人說,這種奇特辦法是我省一位權威古建專家提出來的。首先,在深根系植物的周圍土壤上鉆幾個小洞,然后把胡椒粒灌進去。不出一年,這株植物將會自然死亡,待根系腐爛后,再將加固材料填充進去,這樣就實現了綠色、安全的除樹目標。
當然,除掉了“搞破壞”的植物后,還會再種上適合當地生長的淺根系植物。
除了保持綠化,漢函谷關遺址周邊的環境整治工作也在跟進。繞其而過的澗河、皂澗河,同時在進行清淤美化。
新安縣政府有關負責人說,3個月后,經過整體修繕的漢函谷關遺址將迎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組的現場評估。這場申遺“大考”,漢函谷關爭取拿個“滿分”。ㄔ瓨祟}:為迎絲路申遺“大考”漢函谷關遺址進行大規模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