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新聞資訊 >> 瀏覽洛陽

地方音樂絢麗多姿 戲曲藝術成熟定型(河洛音樂史話)

2013/3/16 18:12:15 點擊數: 【字體:

地方音樂絢麗多姿 戲曲藝術成熟定型(河洛音樂史話)
 
 潞澤會館舞樓
 
地方音樂絢麗多姿 戲曲藝術成熟定型(河洛音樂史話)
 
關林舞樓

  1、古典戲曲多嬗變花部豫劇蓬勃興

  明清時期是我國古典戲曲向近代戲曲嬗變的轉折期。一方面,古典戲曲如傳奇雜劇等仍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宮廷戲劇畸形繁榮,折子戲大放異彩;另一方面,花部地方戲蓬勃興起,揭開了中國戲曲史上嶄新的一頁。

  “作為花部戲的一種,豫劇就是這時登上戲曲舞臺的。”洛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教授馬春蓮說,豫劇原稱河南梆子,是梆子聲腔系統的重要分支。20世紀20年代,具有中原文化內涵和中原鄉土特色的河南梆子才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豫劇。

  馬春蓮說,作為發源和興盛于洛陽的豫西調,又稱“山梆子”“梆子戲”“豫西梆子”,因流行于洛陽一帶,亦被稱為“西府調”。它和豫劇中的“豫東調”“祥符調”(以開封為中心帶的一個豫劇分支),共同構成了豫劇的重要流派。

  豫西調的來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在洛陽一帶流行的“靠山黃”。“靠山黃”是豫西一種常見的地方戲,因多靠山坡搭臺演唱而得名。我市欒川、嵩縣等地,迄今還一直沿用此稱謂。

  同時,關于豫西調的形成,普遍流傳著另外一種說法:“越調底兒摻皮黃,羅戲窩兒出粗梆。”根據這一說法,有關專家認為今日豫西調是以羅戲、越調以及皮黃戲為“母體”,融會貫通后派生出來的梆子戲,道出了豫西調與其他地方戲之間千絲萬縷的關系。

  “豫西調聲腔系統的形成,不論是對土生土長的‘靠山黃’的繼承與發展,還是對越調、羅戲、皮黃戲的創造性的融合,都體現了戲曲聲腔形成過程中兼收并蓄的多融性特點。”馬春蓮表示。

  2、坐堂彈唱洛陽曲長足發展十盤樂

  在豫劇迅速崛起之時,洛陽曲子這種古老的民間說唱音樂也得到了長足發展。洛陽曲子是河南曲子中的一個重要流派,最早源于北宋汴京的鼓子曲或鼓子詞。

  洛陽曲子最早是以坐堂彈唱的形式進行清唱的。坐堂彈唱是一種自娛性的娛樂形式,主要表演方式是:廳堂之中,品茶彈唱之間,幾人分掌三弦、月琴、古箏伴奏,幾人分持八角鼓、簡板、鑼擊節,眾人輪流以聯套曲牌說唱各種故事、小段,氣氛十分熱烈。

  “至清同治年間,洛陽曲子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馬春蓮說,洛陽秀才王鳳桐將南陽曲子的130多個曲牌引入洛陽曲子,并進行改編和推廣,大大提高了洛陽曲子的藝術水平。而且,他還創造性地將坐堂彈唱的曲子與洛陽民間的“踩高蹺”“扭秧歌”等結合起來,成為又扭又唱、表演人物故事的高蹺戲。從而使洛陽曲子與其他曲子相比,有一個顯著特點——不僅停留在對曲牌音樂的傳唱上,而且對曲牌音樂的表演形式也有更多的關注和興趣。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器樂形式,十盤樂這種極具洛陽特色的管子音樂也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基礎上,得到了長足發展。

  十盤樂主要流行于豫西地區的洛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一帶,其樂隊是由吹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組成的笙管樂隊。作為一種音樂文化的固有形式,其最有特色的樂器當屬云鑼和拍板。

  云鑼,即十盤樂中的“十盤”,十面大小不同的云鑼懸掛在盤架上,采用七聲音階,擊錘由竹竿制成。演奏時,演奏者左手持云鑼手柄,右手持擊錘。而拍板也稱云板、大板,用較堅硬的木頭制成。

  馬春蓮說,十盤樂主要有“坐樂”和“行樂”兩種演奏形式。“坐樂”演奏時,以管子為中心,樂隊按樂器編排的固定位置一字排列或圍成半圓形,氣氛莊重,風格典雅;“行樂”演奏時,增添了用以開道的傳鑼以及為增加氣氛而用的火銃、馬蹄號,聲勢浩大,場面也較為熱烈。

  3、舞樓甚多遍城鄉戲曲藝術終成熟
 

  明清時期,隨著戲曲藝術的繁榮發展,舞樓這一我國戲曲藝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制和結構也得到大大完善。

  馬春蓮介紹,明代早期,舞樓主要為平面長方形殿堂式結構,會根據需要加寬臺口,縮小舞臺進深;明代晚期至清代,舞樓逐漸發展為雙幢豎連式、雙幢臺口前凸式、三幢并連耳房式等,成為綜合戲劇表演藝術與古代建筑藝術特點的歷史文化結晶。

  明清時期,洛陽地區的舞樓甚多,遍布城鄉。如今,保存較為完好且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山陜會館舞樓、潞澤會館舞樓和關林舞樓等。

  山陜會館舞樓山陜會館位于老城南關馬市街,是清代山西、陜西兩省來洛商人聚會的場所。每年四月上旬,會館內會舉行規模盛大的祭典,演戲奏樂,熱鬧非凡,演奏時的場所即為會館內的舞樓。該舞樓坐南朝北,與會館正殿相對,面闊、進深各三間,歇山頂式,整個建筑為前后雙重高臺式樓閣,翼角重疊,造型優美。

  潞澤會館舞樓潞澤會館位于老城東關新街南段東側,為洛陽現存少數古建筑之一。潞澤會館舞樓坐南朝北,正對大殿,上為重檐歇山頂,正脊為龍鳳花脊飾頂,琉璃瓦剪邊,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木制樓板,磚石帶望柱的如意樓梯;檐柱12根,前6根,迎門6根,高度均為10.7米,整個建筑雄偉大氣。

  關林舞樓關林舞樓位于關林廟前廣場南側。從建筑形制上看,它由前臺的歇山頂式和后臺的硬山頂式組合而成,又在其上巧妙地加以歇山頂,使整個建筑的外觀宛如一座重檐樓閣,蔚為壯觀,堪稱舞樓建筑的典型代表。

  馬春蓮表示,中國傳統戲曲從遠古的原始歌舞到漢百戲,從唐代歌舞戲、參軍戲到宋雜劇,經歷了悠久的歷史。明清時期,戲曲形成了系統而靈活的宮調、曲牌,生、旦、凈、末、丑各路角色分工完成,各種伴奏樂器自成體系,演出形式已形成舞臺藝術的基本格局,更有了專業演出的戲班組織和固定的演出場地,這些方面的發展共同形成了中國戲曲的完整形態。而舞樓的興建與建筑結構的完善,無疑是戲曲藝術成熟的重要標志。(本報記者姜春暉文/圖)(原標題:地方音樂絢麗多姿 戲曲藝術成熟定型(河洛音樂史話))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日報(2013-01-1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