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也稱硯臺,被古人譽為“文房四寶之首”。硯有陶硯、泥硯、磚瓦硯、金屬硯、漆硯、瓷硯、石硯等。硯產生于一定的歷史環境中,由研磨器和調色器發展演化而來,從原始到現代、從簡單到復雜、從實用到觀賞,最后成為功能繁多的藝術珍品。而在這個過程中,洛陽長期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一直是硯文化的中心,是當之無愧的硯文化圣地。
1 三代之際已有硯
明代王三聘《古今事物考》載:“自有書契,即有研硯。蓋始于黃帝時也。”他認為硯起源于黃帝時代,即現代考古學上所說的仰韶文化時期。這一點已為考古學所證明。
黃帝部族活動的河洛地區,有著悠久的繪畫藝術史。仰韶文化時期的日常用具如缽、缸、盆等彩陶器上的籃紋、繩紋、刻劃紋等組成的圖案是河洛繪畫的原始形式。
1954年,洛陽孫旗屯出土的仰韶文化時期白衣為地繪黑三角弧葉紋、窄條紋和豎條紋的彩陶缽可以作為原始繪畫的代表。這些彩繪陶器,上面所繪的圖案,不是用一般竹木削成的筆所能表現出來的,而是用蓄水多、柔軟又有彈性的毛扎起來才能描繪出的。因此,毛筆的雛形可能就在這個時候出現的。由于墨和其他顏料需要研碎才能用毛筆書寫,故必須有硯。
最原始的硯在黃河流域多有發現。今日能見到的最古老的實物是1980年姜寨遺址中發現的仰韶文化時期的石硯,有硯蓋,硯心微凹,這已經不是一般的研磨器,與漢代石硯極為相似。
《史記·封禪書》載:“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夏、商、周三代均以洛陽為都。文字的逐漸成熟及繪畫藝術的成熟,都是與筆、墨、硯的制作技術相輔相成的。并且青銅器鑄造技術也十分發達,以饕餮紋為代表的青銅紋飾有一種神圣和獰厲之美。春秋時,孔子入周問禮樂,參觀周王室明堂,見到壁間畫有“堯舜之容,桀紂之像”的壁畫。青銅器上鑄造銘文,龜甲、獸骨上刻的文字及竹書簡上書的文字,都是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
壁畫創作離不開筆、墨、硯;青銅鑄器上的繪畫和文字及龜甲、獸骨上刻的文字往往需要著墨;竹書簡上書寫文字也離不開筆、墨、硯。
周代的硯,在洛陽曾出土有兩方,一為長方形,以粗砂石磨光而成;另一為牛形,玉質。兩方硯面均殘留有朱紅色,說明這些石硯,當時仍兼為調色器。這時的硯,已出現硯銘。硯銘是指刻在硯上的文字及圖案,據《大戴禮記》載,西周初就有硯銘:“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讒言無得白。”
2 漢魏華硯競風雅
漢代是中國硯和雕刻發展的重要時期,硯形發生變化,樣式逐漸復雜,并有文飾雕刻,硯有足有蓋,精致的硯經常鏤刻蟠螭紋和各種動物形象,尤其是紙的發明,促進硯的生產和使用。
在這些硯中,陶硯占主導地位,稱為極品的是民國時期洛陽出土、現藏故宮博物院的一方漢代“十二峰陶硯”,高足,硯面呈箕形,硯的左、右、后三面塑有十二座山峰,水可由山峰下龍口滴入硯面,兩邊山峰上各有一負山人像。
東漢末年,都城洛陽被焚毀,曹操率軍將漢獻帝和文武百官都迎到許昌,送給漢獻帝很多生活用品。曹操上了一道奏折,叫做《上雜物疏》,說:“陛下,現在臣獻上來的都是當年先帝賜給臣祖父和父親的御用器物。這些器物,被臣的祖父和父親供奉在家里,從來沒敢用,臣覺得現在應該還給皇上。”這些器物最貴重的是三枚硯臺,即“純銀參帶臺硯一枚,鈍銀參帶員硯大小各一枚”。這些銀硯臺顯然是東漢皇室作坊生產的御用品。
在魏晉皇室的御硯中,不僅有銀硯,還有鐵硯、漆石硯。文獻記載,魏晉還有一種取河蚌為硯材的“蚌硯”。魏晉玄學家傅玄《硯賦》中說:“木貴其能軟。”這說明還有木料制成的“木硯”,但到底怎樣用木材制硯,現在沒有實物可以參考。
但是,陶硯在魏晉北魏時期仍是主要硯品,不但民間用,而且皇室用,如在邙山北魏宣武帝景陵出土的硯臺即為陶硯。
3 館藏唐硯多珍品
隋唐時期,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制硯工藝也有很大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洛陽出土的唐硯眾多,除少量是青石硯外,其他全部是陶硯或瓷硯。在這些硯中,以澄泥硯和辟雍硯最著名。
澄泥硯即是以細泥為原料制成的硯,屬陶硯一類。澄泥硯興起于唐而盛于宋。1983年在洛陽老城東關外(隋唐東都城遺址)出土一初唐龜形澄泥硯,硯僅存前部,龜腹為硯池,前側為一彎月形墨池,硯底有足,色灰,質地細膩。
辟雍硯,最早出現在漢代,在唐朝之前多為陶硯,唐朝多為瓷硯。辟雍,乃當時國立大學,其建筑形狀為圓璧形,四面環水。辟雍硯是仿辟雍之形設計,硯臺四周留有深槽儲水,硯臺中心高高隆起,下部用為數眾多的珠足承托,匠心獨具,形制奇特,可謂硯中一絕。
唐代辟雍瓷硯品種包括青釉、黃釉、白釉等,陶硯品種包括素陶、唐三彩、白釉綠彩等,從尺寸看有實用和陪葬明器兩類用途。隋唐陶瓷辟雍硯在民間有所收藏,在考古發掘中也多次面世。其中最名貴的是20世紀90年代在唐洛陽履道里(今安樂鎮獅子橋村一帶)白居易宅院遺址出土了一枚辟雍瓷硯。該硯呈圓形,直徑19厘米,硯面侈口,硯堂平坦凸起,周邊有貯水凹槽。槽外一側附有兩個筆插,硯臺底部有21個獸蹄狀足。此硯器形規整,端莊大氣,立意生動,用賞兼得,比起方形硯猶勝一籌。白居易在晚年仍留有不少詩文,這件樸素的唐代辟雍硯很可能就是詩人的文房用具。
4 三大名硯耀西京
北宋以洛陽為西京,這里是文人相聚的文化之鄉,會圣宮石硯、虢州石硯、澄泥硯為三大名硯。
北宋米芾《硯史》介紹洛陽會圣宮硯時,稱“會圣宮石,在溪澗中,色紫,理如虢石,差硬,發墨不乏,扣之無聲”。會圣宮是北宋皇陵的祭陵奉先之所,也是陵區的管理中心,位于偃師市山化鎮的鳳凰山上。目前,會圣宮已不復存在,但會圣宮碑仍存。會圣宮石硯就是取鳳凰山及周邊之山的山澗之石而制成的。
虢州石硯是取洛河中上游的一種獨特石料制成的硯,《硯史》說,該石“理細如泥,色紫可愛,發墨不滲,久之石漸損回硬,墨磨之則有泥香”。虢州,即漢魏弘農郡,轄今宜陽、洛寧、新安、盧氏、陜縣等縣,屬隋唐東都、北宋西京洛陽的王畿。
澄泥硯,主要產于河南府(洛陽)沿黃河地區,即今新安、澠池、陜縣區域。明代《河南郡志》、清康熙《河南府志》均載:“河南府澄泥硯,唐宋皆貢品,澤如美玉,擊若鐘聲,堅而不燥,撫之如童膚,貯墨不耗,積墨不腐。”
澄泥硯的制作過程相對比較獨特,制硯工匠從黃河水中篩得極細的泥土,制成結實的坯塊,風干后雕琢成硯形,放在火中燒煉而成。北宋以后,澄泥硯與端硯、歙硯和洮硯并列為中國四大名硯。
目前,洛陽除澄泥硯外,諸多歷史名硯的制作技術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小小的硯臺,實際傳承了河洛文化的根脈,孕育著文化產業創新的生機。(原標題:文房四寶硯為尊——洛陽硯文化略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