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走進洛陽 >> 印象洛陽 >> 瀏覽洛陽

河洛春秋 二程洛學源流大觀(2)洛學一脈的家國春秋

2013/11/25 16:52:43 點擊數: 【字體:

河洛春秋 二程洛學源流大觀(2)洛學一脈的家國春秋

嵩縣程村二程故里大門。 (資料圖片)

河洛春秋 二程洛學源流大觀(2)洛學一脈的家國春秋

嵩縣程村二程故里大門。 (資料圖片)

    上篇《理學源頭的一朵蓮花》,說的是《愛蓮說》的作者周敦頤,本是大儒,卻愛山水,在理學的源頭率先剜了一锨土,給秦漢以來鐵板一塊的儒學開了一個大口子,另辟蹊徑,引出一泓泉水,準備澆灌天下熱愛理學的讀書人。

  可是光有泉水還不行,還得有吸納泉水的好苗子。

  真巧,上天不失時機地為他準備了兩個好學生。

  一

  這兩個學生,一個是程顥,出生于公元1032年,字伯淳,人稱明道先生;另一個是程頤,出生于公元1033年,字正叔,人稱伊川先生,兩人只差一歲,接力一般來洛陽嵩縣田湖鎮“入戶口”。

  時人稱程顥為“大程”,程頤為“小程”,合稱“二程”。

  追本溯源,他們的祖籍是安徽。其高祖程羽,在宋初官至兵部侍郎。曾祖程希振,為尚書虞部員外郎,死后葬在伊川,從那時起其舉家遷至西京洛陽之地,遂為河南人。

  程顥10歲時寫了一首題名為《酌貪泉》的詩,其中有兩句:“中心如自固,外物豈能遷。”意思是說他的心根牢固,外在因素很難動搖。程村人如今還說:程顥從小就像個小大人似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十二三歲就談詩論道,端著架子,一如成人,顯得非常不活潑。

  但他的弟弟程頤卻很活潑。當地現在還流傳這樣一個故事:哥哥小時候讀書很用功,把《詩經》、《尚書》、《中庸》、《大學》、《論語》等背得滾瓜爛熟,同時還研究天文、地理、世俗、人情。他每天來學館非常準時,絕對不會遲到或曠課。而只要一讀上好書,便像著了迷一般,吃住在里面,連續幾天不出學館門。

  弟弟程頤卻和他正相反。

  弟弟認為讀書沒啥意思,經常逃學,到附近的山上和河邊玩耍。但弟弟的腦袋瓜好使,無論什么文章,讀上一兩遍,統統會背誦,先生問起來,也能對答如流。只是若往深層逼問,便支支吾吾答不上來了。

  一天,程頤又溜出學館后門,爬上一棵大樹去掏鳥蛋。這程頤本是個掏蛋專家,各種各樣的鳥蛋見得多了,但這次摸到的卻讓他大吃一驚:這鳥蛋怎么四四方方的?天下哪有這樣的怪蛋?他抓了兩個就往學館跑,想問問哥哥這是什么蛋。

  可他還沒跑進學館后門,那兩只受驚而飛的大鳥便追上來啄他,繞著他的頭飛來旋去,大聲鳴叫,讓他放下鳥蛋。他一看:兩只大鳥羽毛艷麗,聲如犬吠,與別的鳥兒大大不同。

  程頤跑進屋趕緊問哥哥這是啥鳥蛋?程顥告訴他:“這是丁郎蛋。”程頤問:“你怎么知道?”程顥說:“你沒聽到這樣的歌謠么?丁郎丁郎,下蛋四方。叫聲如狗咬,窩是靈芝草。棲在檀香樹,渾身都是寶。”

  程頤聽了,瞪大眼睛,顯得很驚訝。程顥見弟弟有所觸動,就說:“俗話說‘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關于這丁郎蛋的事情,書里都寫得清清楚楚,只因你不認真讀書,光知道出去玩,所以你不懂啊!”程頤聽后羞得滿面通紅,慚愧地說:“哥,從今后我也像你一樣讀書,再也不貪玩了。”

  在嵩縣還有伊川,流傳著許多關于“小程”不如“大程”穩重好學的故事,其實到了后來才明白這都是夸贊“小程”機靈聰明的,諸君再往后看就明白了。

  二

  這程頤說到做到,從此發憤讀書,很有長進,而且他不學則已,一學起來就剎不住車,書本上的東西已經不能滿足他,他的父親意識到:該給哥倆找師父了。

  父親為他們找的師父,個個都是宋初鼎鼎大名的學者,且都是研究理學的專家。其中的張載先生,是他父親的表兄弟,寫過一本對后世影響很大的《西銘》。還有一位是上通天文,下懂地理,又熟悉易經要義的邵雍先生,就居住在洛陽橋附近。

  這樣一來,“二程” 得以和這些理學先生親密接觸,近水樓臺,兄弟倆好像理學田間的兩棵小苗苗,雨露滋潤禾苗壯,二程哥倆在成長!這樣到了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哥哥15歲,弟弟14歲,經父親的介紹,兩人雙雙拜在周敦頤門下學習。

  “二程”的父親程珦,對兩個兒子寄予很大希望。在激勵后代學習這方面,他很推崇唐朝詩人杜甫,杜甫在教育子孫時曾說“詩是吾家事”,于是程珦激勵兩個兒子也要認真學理學,把研究理學當成自家的事情。

  哥弟倆干事情不干則已,一干就要弄出大動靜。程頤剛剛18歲,就給仁宗皇帝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希望仁宗皇帝“以王道為心,以生民為念,黜世俗之論,期非常之功”。

  國家元首宋仁宗覺得這孩子很可笑,信中的語氣儼然帝師一般,就很“大度”地讓這些合理化建議石沉大海了。這樣子到了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二程”只好來到京師闖蕩。

  當時京城學術氣氛濃厚,尤其是理學研討會,隔幾天就要舉行一次,鴻儒薈萃,大家云集,非常熱鬧,而小字輩“二程”卻不怯場,敢于登壇演講,引起了學者的注意。一次,大學者胡瑗以《顏子所好何學論》為題考試諸生,程頤很快交卷,胡瑗一讀大為賞識。

  來到京城的第二年,也就是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程顥考中了進士,調京兆府鄠縣(今陜西省戶縣)任主簿。嘉祐五年又調到上元縣(今屬江蘇)任主簿。他在任上實行均田法,取得了好成效。后來他做了代縣令,開始有意識地在治下滲透理學。

  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程顥來到澤州(在山西)任晉城令,管轄的地方更大了,他更有意識地推廣理學,每每把自家的抱負與國家的振興結合起來,矢志書寫振興理學的家國春秋。他使民眾知孝悌,發動鄉紳興學校,移風易俗改陋俗,在司法行政上也很有一套。

  “大程”已經頗有政績了,那“小程”現在何處呢?

  原來程頤一直潛心研究學問,并不曾做官。其間呂公著曾薦他出來任職,但他以“自以為學不足”,尚需深造為由,不愿出來做官。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他終于考中了進士。

  這一階段“二程”的區別在于:哥哥科舉順利,26歲就中進士,而弟弟一直到39歲才考中;哥哥入仕較早,30歲以前便到各地擔任基層領導,對現實生活有較深了解,而弟弟則沒有這些經歷,一直呆在書本里精研細讀,對義理有較深體會,對理學諸家的理論體系,梳理得比哥哥細致。

  但有一個問題,就是上篇提到的——“二程”的學問,究竟是不是來自那個寫《愛蓮說》的周敦頤?其實哥弟倆在宋代就以一句惹人爭議的驚人之語作了回答。

  三

  這句話,說白了就是——俺哥倆的理論,是自己創立的!

  咳!這話聽起來是有點讓人吃驚,有點驕傲自滿的意思,若周敦頤老先生還活著,聽了學生的這句話,保不準要吹胡子瞪眼生氣了。

  這句話的原版是“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誰說的?哥哥程顥說的;出自何處?《河南程氏外書》卷十二。

  讀讀理學發展史就可發現:周敦頤在北宋理學崛起之時的影響很小。相反,他之所以被認為是理學之源的開山之祖,恰恰是沾了他的學生“二程”的光。是“二程”構建的“洛學”,傳遞和弘揚了周敦頤的一些理論。

  “二程”十四五歲時,確實問學于周敦頤,但學習過程很短暫。少年時“二程”的思想,主要來自張載和邵雍,與周敦頤的關系并不大,“二程”也不甚看重這個周老師,曾稍帶貶義地說“周茂叔窮禪客”(《河南程氏遺書》卷六),批評他的老師耽于佛理而儒學不純。

  從“二程”的理論體系來看,也明顯不同于周敦頤。后世之所以給了老周理學開山之祖的地位,主要是因為南宋朱熹極力維護老周的結果。

  實際上“二程”的理論體系才是理學的根本,其中包括天理論、人性論和修養論三方面。在天理論方面,他們以“理”(“天理”)為最高哲學范疇,把儒家的 “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表達出來。認為萬物都有各自的理,而世界萬物又有一個共同的理。這個理便是宇宙的總根源,不僅是自然界的主宰,而且是社會倫理道德規范的總和。

  “二程”的影響很大,“洛學”創立后,弟子遍布中原、蜀中、關中、閩贛、吳越、湖湘等地。在眾多的弟子中,以謝良佐、楊時、游酢等最為有名。后來又形成程朱、陸王、湖湘諸派,貫穿宋元明清各代,甚至影響到今天。

  2001年5月,金庸訪問少林寺時,順道參觀嵩陽書院。在嵩陽書院的建筑,金庸最想看的是“二程”當年講學的地方。他被帶進后院的一間小講堂,里邊擺了幾把舊木椅。講解員請金庸在正中的椅上坐一坐,體味當年“二程”講學的情形。金庸坐下后笑道:“在岳麓書院,我曾坐過朱熹講學時坐過的椅子,現在又來坐‘二程’的教椅,真是榮幸!”

  其實,“二程”為后人留下的,豈止是幾把坐椅?他留下的是整部“洛學”……請看下篇《二程理學的活態傳承》。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晚報(2008-06-1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