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來自海內外的百余位考古專家學者齊聚北京,在“紀念二里頭遺址發現55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以夏、商都邑考古為中心議題展開研討,并提出二里頭遺址為“早期中國”的學術論證。
據介紹,位于河南偃師的二里頭遺址發現于1959年,是繼安陽殷墟、鄭州商城之后夏、商都邑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在其后的50余年里,二里頭遺址的鉆探發掘工作持續不斷,累計發掘面積達4萬余平方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網,最早的宮城,最早的中軸線布局的宮殿建筑群,最早的封閉式官營手工業作坊區,最早的青銅禮樂器群、兵器群以及青銅器鑄造作坊,最早使用的雙輪車等證據。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許宏研究員介紹,二里頭遺址的規模和考古學內涵在當時的東亞大陸都是獨一無二的。作為中國古代文明與早期國家形成期的大型都邑,二里頭遺址的重要學術地位得到了世界考古學界的公認,成為探索夏、商王朝及其文化的關鍵性遺址。
許宏說,二里頭遺址是中國乃至東亞地區青銅時代最早的具有明確規劃的大型都邑,以其為典型遺址的二里頭文化則是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早的“核心文化”。考古發掘中一系列考古材料形態表明,二里頭遺址及其文化類型在當時華夏地區的中心都邑性質基本得到肯定,因而在學界享有“最早的中國”之稱。
據介紹,二里頭遺址于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在持續不斷的考古發掘中獲得許多新的研究成果,專家學者的主要研究課題涉及中國早期國家形成過程與機制,夏、商都邑布局與內涵,早期青銅、玉禮器等制品的生產和消費,早期夏、商都邑的多學科整合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