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走進洛陽 >> 印象洛陽 >> 瀏覽洛陽

深邃厚重會盟鎮

2016/10/20 10:30:40 點擊數: 【字體:

深邃厚重會盟鎮

龍馬負圖碑

深邃厚重會盟鎮

會盟臺遺址

深邃厚重會盟鎮

扣馬村古寨墻遺址

    從連霍高速公路洛陽東下路,向北驅車6公里左右就進入到孟津縣會盟鎮。南有邙山呵護,北有黃河滋潤,會盟鎮狹長的空間,曾是伏羲畫八卦的地方、周武王會盟諸侯的地方,也是神筆王鐸縱情筆意的地方。

    當現代化的收割機一陣風似的掃去金黃的麥子后,青青稻苗便潤潤地鋪滿了田野。盛暑時節,會盟鎮的村民們會聚在樹蔭下弈棋、聊天,是一幅悠然的田園景象。

    ◎龍馬負圖:抒寫山水情懷

    龍馬負圖寺這個季節很是熱鬧,正在進行的祈福大會吸引了遠近的游人。道士們身著盛裝,在供奉伏羲的大殿前淌著汗水,卻一絲不茍、虔誠地完成一個又一個繁瑣的宗教儀式。

    龍馬負圖寺建于晉穆帝永和四年(公元348年),當時為佛寺,傳說這里是伏羲畫八卦、分陰陽的地方,人們就把它作為禮敬伏羲的場所,供奉伏羲、女媧,稱為“羲皇廟”。

    如今的龍馬負圖寺是1998年依據殘存的明代建筑修建的,宏闊的山門、高大的殿閣,紅墻碧瓦、畫梁雕棟,顯示出盛世氣象。

    孟津縣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孫順通對這里非常熟悉。上世紀90年代他是縣教育局長,到雷河學校檢查工作時發現,校長的辦公室是明代建筑,學校水井井臺上砌的是唐宋的石碑,學校所在地竟然就是歷史上聞名的龍馬負圖寺!他向縣里匯報,請求把學校搬出,再建負圖寺。沉寂多年的龍馬負圖寺,終于以新的姿態出現在了公眾面前。

    據《史記》等史籍載上古傳說,伏羲是中華民族的先祖,生在今天的天水,他“出陳倉,下崤阪,至于孟河之津”,在會盟鎮,他從河中捕到一只怪物,龍首馬身,生兩翅,身上毛紋非常奇特,伏羲依之畫出草圖,這就是中華文化之源的“河圖洛書”之河圖。

    后來,伏羲又“仰則觀象于天,俯則察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畫出八卦來,這就是“先天八卦圖”。“一畫開天”,“闡天地之密,立文字之祖”,中華民族從此擺脫了混沌時代,進入文明新紀元。

    孫順通先生說,這是傳說,真實的歷史是,八卦的陰陽思想與五行學說相結合,構成了古代中國人認識自然最基本的方法。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評述,宋代周敦頤、邵雍、張載等新儒家人士利用陰陽五行學說,解釋宇宙的起源和事物演化的規律,并由此構建出新儒家精神修養的方法。

    如今的龍馬負圖寺藏有30多通古碑,展現邵雍、程頤、張載、朱熹、王鐸等古代名人的詩文,當地人在伏羲生日、祭祀日總要舉行大規模的廟會,一脈相傳著人們對于伏羲的敬仰。

    對于龍馬負圖寺及陰陽八卦的研究,在當地蔚然成風。

    離負圖寺十公里左右的會盟鎮鐵爐村,72歲村民鄧丙立撰寫有十多萬字的易經講義,一心想上央視“百家講壇”未果,但他對易經的研究從未停止,并把研究成果用于主持當地百姓的喪葬禮儀中。他理解的陰陽八卦就是秩序,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禮儀。

    會盟人至今似乎還遵循著陰陽八卦的規則,順其自然,山種樹,水養魚,平地種莊稼,山水與人共享,也就有了荷花節、梨花節、采摘節等遠近聞名的農家樂旅游項目。

    ◎會盟臺:演繹人間正道

    伏羲八卦,到周文王姬昌那里演繹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就是《周易》。或許從易經中獲取了智慧,周部落迅速崛起,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姬發在會盟鎮兩次會盟諸侯,向商王朝發起攻擊。

    公元前1050年,周武王祭奠過父親后,率領大軍東進,在如今的會盟鎮大會諸侯,當時聞風而來助威的諸侯達到八百人,周武王演習渡河后返回。史稱“盟津觀兵”,民間稱之為“八百諸侯會孟津”。

    兩年后的冬天,看到商紂王更加暴虐,周武王載著周文王木主來到會盟鎮,再一次會盟諸侯。在這里,他喊出了民本思想:“民之所欲,天必從之!”這些話被編入《尚書》中,稱為《泰誓(上)》。

    這一事件被孟子總結出了政治倫理:“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武王伐紂,不是臣弒君,而是誅殺獨夫民賊。孟子的這一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仁政理論的核心,以君臣之禮為綱構建的倫理體系,對下要求服從,對上要求仁愛。

    武王伐紂,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叔齊上前拉住馬韁質問武王:“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后來,周滅商,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上。

    因為這件事,會盟鎮有了個扣馬村,那是當年伯夷、叔齊扣馬諫言的地方。從扣馬村南行不遠的北邙山一段,便是首陽山了。

    歷史不只在書本里寫著,還在大地上呈現。扣馬村古寨墻上還存有明代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河南巡按王洙等所立的《重修夷齊祠碑記》。1962年黃河枯水,村民在村北約3公里的一處古村落遺址中,挖出了一塊沒有具名年代的青石匾額,上面刻著“商夷齊扣馬地”。

    歷史也在人們心中流淌。荷花初綻,會盟鎮荷花節開幕,扣馬村村民朱玉紅所辦的慶典公司忙上了,制作標語,搭建臺子,文化就在這瑣碎的工作中傳承。朱玉紅對當地風俗禮儀最感興趣的是謝廚,它最折射出當地的文化內涵。祖輩相傳的規矩是,婚慶宴席開宴后,主家要向廚師敬酒,發紅包,以示對廚師勞動的尊重,也是希望一對新人能將這尊重勞動者的風氣給延續下去。

    古樸的民風,傳承著古老的文化,在這些細枝末節的禮儀里,都能讓人隨時體會到易經的道理:“居上位而不驕,居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居上位而無驕,才能兢兢業業;居下位者無憂,尊重下屬的勞動,給他們以尊嚴,就不會出現貴而無位、高而無民、動輒有悔的情況了。

    ◎王鐸故居:寫滿人生況味

    公元1651年,在扣馬村西約十三四公里的老城村,一處宏闊的三進院落里,一個病體支離的老人,向他的兒子提出一個要求:把他的書法作品刻在石碑上,砌在家里墻壁上,給后代子孫一個衣食飯碗。老人相信,即使時運再不濟,子孫再沒能耐,靠賣拓片也能養家糊口。

    這個老人就是王鐸。王鐸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又號癡庵、癡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從清末到如今,他的名字就與書法連在一起,當代書法家啟功有詩贊曰:“覺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秉持著民本思想,王鐸在講經筵上向崇禎皇帝進諫,反對賦外加賦,指出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民不堪命,四處流離。然而他生于亂世,在政治的旋渦里不斷嗆水,最終抑郁而終。

    政治上的失意,讓他的才情在藝術上得以舒展。晚年的王鐸,執著于書法,他的行草當時就被贊為:“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

    王鐸的兒子無咎當時去山東請來刻碑高手,用了三年時間才將石碑刻完,這就是留存到現在的《擬山園帖》。

    王鐸于開工刻碑第二年去世,他給子孫留下的碑刻,成了這一方水土最寶貴的文化遺產。那些鑲嵌在墻壁中的石碑,每年不知吸引多少書法愛好者前來欣賞學習,學書法、練書法更成了會盟鎮的風氣。

    “農家小院載雅竹,黃槐枝葉罩我屋。此家主人慶小倉,興趣廣泛尤善書。閑暇舞墨宣紙上,形神兼備如懷素。”此語何其狂也!慶小倉,何許人也?會盟鎮雙槐村一農民也。

    慶小倉61歲了,與老伴兩人打理承包的20多畝地,可謂辛苦。可再忙再累,慶小倉多少年來雷打不動每天都要練書法一小時左右。長案橫陳,墨香四溢,他自稱“書法仿效王鐸師”,最愛行草,“興來喝酒七八兩,筆下生風龍鳳舞”,大口喝酒,一口四五兩,喝兩口,滿紙就鋪展開來他噴涌的酒意、生活的快意。

    王鐸故居有個王鐸書畫院,來自會盟鎮及附近鄉鎮的三十多位書法愛好者每月雷打不動到此聚會,互相評點,互相促進,別小看這些農民,他們是省、市書協會員。

    來自臺陰村67歲的陸樹森沒有慶小倉那樣狂烈的性格,對書法的熱愛卻一點也不輸于慶小倉。少年時,在藥鋪當醫師的父親,用一疊紙、一塊板把陸樹森拉向書法之路:“在這紙上寫字,要一頁寫得好過一頁,寫不好,挨板子。寫好字,走到哪兒人都看得起,拽著呢。”

    陸樹森年輕時當煤礦工人,那時候條件差,挖煤危險性極大,可謂生死一線間。繁重的勞動,沉重的壓力,書法成了他唯一的慰藉和希望。最終陸樹森靠著一手好字,調離煤窯,去洛陽一家色織廠工作。說起退休后的農民生活,他很滿足,興之所至,攤開宣紙,寫下一首詩:“五谷高歌崢嶸日,新樓排排笑朝陽。”陸樹森說,“詩不合轍,但合我意。”

    天空云飛云散,大地青翠滿眼。作者:呂志雄/文 史長來/圖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