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讓家鄉父老驕傲的是,香港回歸、澳門回歸、世博會,每一個讓炎黃子孫自豪的歷史大事件中,王和聲和他濃郁的中原風的音符,也都會作為主打曲目,一次次飄蕩在華夏大地。
□東方今報特派北京記者奚春山/文記者 張培方/圖
“河洛郎”
洛陽國企員工收入如何?河南的GDP去年有多少?2月25日,和來自河南的東方今報記者一見面,離開家鄉41年的解放軍軍樂團作曲家、河南人王和聲,迫不及待地問起了家鄉的近況。他說,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相信家鄉父老會受益。
王和聲透露,2001年第19屆牡丹花會,他受洛陽方面邀請做了主題曲,這是第一次給力家鄉。此后,連續四屆洛陽牡丹花會的主題曲,都是用的自己創作的主題曲。
作為在首都的河南人,王和聲說他還要再次給力家鄉,目前正在琢磨為中原經濟區做一首曲,題目暫定為《大中原》。這位在中國樂壇享有“和聲王”美譽的作曲家,在港澳回歸,北京奧運、世博會時,讓無數華夏兒女聆聽著他的帶有濃郁中原風的進行曲,感受了共和國每一個激動人心的歷史時刻。
中國音樂界的權威雜志《人民音樂》報道稱,王和聲本人曾30多次榮獲國家和軍隊大獎。
洛陽當地媒體稱王和聲為“河洛郎”。 他說,自己出生在11朝古都洛陽,人生能取得一些成就,得益于厚重中原文化滋養和個人努力。
而立之年揚名
1955年12月27日,洛陽孟津縣一個普通農家出生了一個男孩。此時恰逢“農業生產合作化”高潮,這個孩子就有了一個有濃郁紀念色彩、革命化的名字——王合生。
受姐姐的影響,王合生少年時迷上了音樂,古都巷陌間傳來的那些民間藝人的唱腔,滋養著他幼小的心靈。
1970年冬,解放軍軍樂團、新疆的騎兵等部隊來豫征兵,來報名的王合生表現出音樂才華后,幾家部隊同時看中了他,新疆騎兵部隊先給他發了軍裝,就要入伍時,軍樂團的人連夜趕到,跟武裝部和新疆軍區交涉,把他搶到了軍樂團,少年王合生拿上了金燦燦的樂器,吹起了大管。
或許他覺得自己寫出的音符更能表情達意,在完成大量司禮、演出任務的同時,王合生把自己關在房間里開始學習音樂理論和作曲技法。
1983年,從未到過草原的他創作了女中音獨唱歌曲《草原夜色美》,得到了著名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瑪老師的賞識,并在演出中頻繁使用,傳遍祖國大江南北。1984年初,這首歌參加“祖國在前進”全國征歌比賽,榮獲一等獎。并列一等獎的是《十五的月亮》。而這時,王合生還只是一個28歲的樂隊演奏員。
1985年,王合生考入中央音樂學院,系統學習作曲。三年后,走出中央音樂學院的王合生,更名為王和聲。
“中原風”激蕩奧運
在北京舉行的第29屆奧運會上,在王和聲激昂人心的運動員進行曲《成功之路》伴奏下,五星紅旗一次次升起。
王和聲說,當時奧組委公開向全世界征集頒獎音樂。自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投了稿,聽說包括譚盾在內的世界20多位知名作曲家紛紛參與此次頒獎音樂后,對自己參評的成績,王和聲沒有抱任何希望。
經過奧組委官員、知名音樂家等社會各界人士多輪無記名投票,王和聲入圍。奧組委當時婉轉告知,此次競爭特別激烈,頒獎音樂歷來只能有一個人的作品被采用。
但最終,奧運會慣例被打破,河南人王和聲的運動員上場音樂,湖南人譚盾的運動員頒獎音樂,共同擔當起奧運頒獎系列音樂的重任。問其創作靈感來自何處,他認為“來自國家榮譽感”。
王和聲說,能夠奉獻出《成功之路》這樣的作品,讓全國甚至全世界的人聽見,這是一生的驕傲,這種幸福感是金錢買不到的。
“舍得”彰顯河南大氣
2008年12月1日,在文化部第14屆文華音樂大獎頒獎音樂會上,經王和聲改編的《草原夜色美》以“嚴謹、高雅、優美和自身的流傳性”(評委語),摘取了唯一的合唱類一等獎。在王和聲作品音樂會上,德德瑪老師無限深情地演唱了這首歌,并回顧了她與“年輕”王和聲的合作往事。
王和聲認為, 得到這一切,是因為自己對作曲事業的摯愛。他回憶說,1984年以來,自己的作曲《草原夜色美》就在大街小巷、歌廳酒吧傳唱。到2008年達到一個高潮。
有朋友建議,他應該請律師起訴歌廳酒吧,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王和聲說,作曲家的知識產權的確應該維護,但他不想去較這個真:好的創作,就是讓更多的人愉悅和享受的。
后來,也有商業機構來請王和聲作曲,王和聲一概拒絕,他說,做人要大氣,對于金錢,他沒有特別強的欲望,人生,有舍才能得。
國家大劇院里的
音樂會
2011年6月12日,由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藝術局、中國管樂學會、解放軍軍樂團聯合舉辦的解放軍軍樂團王和聲作品音樂會《草原夜色美》在國家大劇院隆重舉行。
從東方今報記者手頭掌握的資料看,王和聲是第一個走進國家大劇院開作品音樂會的河南人。更令家鄉父老興奮的是,王和聲創作的主旋律音樂會,竟然雅俗共賞,受到群眾的喜愛和市場的認可。
王和聲說,在開音樂會之前,他和國家大劇院都以為,高雅藝術可能觀眾寥寥,做好了賠錢賺吆喝的準備。
但是沒想到的是,在未做廣告的情況下,1800張票,有1000多張通過市場賣了出去。令王和聲感動的是,在音樂會上,觀眾座無虛席,全場除了掌聲聽不到其他雜音。
國家大劇院的工作人員告訴王和聲,幾個小時的音樂會,沒見到一個中途退場的!
■王和聲現象
針對王和聲的作品音樂會,業內人士開了一場學術研討會。
曾同王和聲一起赴汶川地震災區采訪的著名作家王海鸰,講起了一個小事:每次采訪,都能看到王和聲拿小本子在記,最后才明白,他是在整理和沉淀自己的內心體驗,而音樂會正是一個非常謙虛的人激情的爆發。另一名同赴汶川的著名編劇燕燕,則把王和聲的作品稱為“一個人的心靈史”。
有趣的是,研討會上,一些專家、作曲家雖然對王和聲非常熟悉,對《草原夜色美》也非常熟悉,卻不知道王和聲就是這首歌的曲作者,以為這首歌就是內蒙古民歌。“這正像王和聲多年來默默無聞的性格”,“這是當今為數不多的不帶作秀成分的高水準的音樂會”,著名詞作家趙大鳴這樣認為。
原籍洛陽的河南知識產權協會副秘書長李建偉認為,中原版貝多芬王和聲41年的音樂生涯,在奧運、世博上的成功,為中原樹立了一個“給力”的人物品牌。
■點評
只聞其聲,不知其人,低調的王和聲,以音符在奧運、世博的世界大舞臺上演繹了鏗鏘有力的人生進行曲。
點評人: 河南省人民政府駐京辦副主任劉金山
■人物檔案
王和聲1955年12月生于河南洛陽。1971年考入解放軍軍樂團學習大管,1985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學習作曲,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創作員,國家一級作曲,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管樂學會理事。
王和聲認為,能夠奉獻出好的作品,讓全國甚至全世界的人聽見,這是一生的驕傲。(原標題:《河南人在北京》之十三 “中原貝多芬” 低調的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