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用自己的腳步聲,向世人證明你要到一個重要的地方,去辦一件重要的事情。”
——劉吉明與員工共勉。
上海新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推出的校園一卡通系統已擴展至食堂售餐、沐浴、開水、機房、圖書館、門禁、考勤、巡更、控電、洗衣、藥房、超市、查詢、銀行圈存、教務、考試、會議簽到等數十項功能,還與銀行合作,實現了與銀行卡之間的互相轉賬。這種科技含量較高的系統,世界上只有新加坡、漢城、東京等境外城市開始應用。
劉吉明說:
“一卡通世界并非神話!”
【舊聞回放】1994年,高校招生實行并軌收費,從那一年開始,計劃經濟時期的畢業分配改為就業指導,自主擇業隨之成為首選。——引自《人力資源網》是年,來自河南新安的劉吉明從河南農大畢業,開始闖蕩上海。
3年后,劉吉明創辦上海新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致力于一卡通及其相關產品的開發,此后連年銷售收入逾千萬元。
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
《新約·提摩太前書》有這么一句話“The love of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意為一切罪惡的根源在人們過于愛財、貪財。孔子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劉吉明傾向于后者,認為財富是獲得個人尊嚴的一種手段,也是給予別人幫助的條件。
1996年是他到上海的第三個年頭,此前他在一家貨運公司,幫人辦理進港、出港手續,繁瑣,繁忙,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始終處于“漂”的狀態。
就在他最苦悶、最無奈、最拮據的時候卻傳來了噩耗:胞兄意外身亡,留下一個3歲多的孩子。
兄長留下的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眼下剛好是做手術的最佳年齡段。料理完家事,劉吉明二話沒說帶孩子來到上海,拿出僅有的幾千元存款,靠在上海積累的人情湊足巨額的手術費用。手術成功了,孩子得救了,留給劉吉明的是:朋友幾乎都成了債權人。
劉吉明信奉“自助者天助之”。為了還債,也為了人生價值的實現,他在看準市場行情之后,創辦了公司,開始進入全新的智能卡世界。
如今,他們的一卡通產品以其完善的功能、低廉的價格、強大的兼容性和使用中的高度便利,在華東地區市場的占有率已超過60%,客戶覆蓋了500 余所大學,1000余所中學和包括東方航空、寶鋼大廈等1000余家企事業單位。“高科技產品的使用,就應該像打開手機翻蓋一樣便捷。”劉吉明對此反復強調。
“個人有了財富,才能談得上安居樂業,才能在自己喜歡的事業上有所投入。公司有了財富,才能擴大市場和投資,才能為社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提供更多產品。國家有了財富,才能在教育、科技、體育、文化等事業上進行大幅度財政投入,才能提升整個國家的綜合國力。”
這一取自《天職》的理論,不僅成為自己的座右銘,也經常被他引用來勸誡親朋好友。
I′mpossible (我是可能的)
【鏡頭】:
餐廳服務員:“你的卡不能用了,不能給你打飯。”
顧客:“我的卡好好的,一定是你的機器出毛病了。”
餐廳服務員:“請讓開,下一個。”(漸失耐心)
顧客:“你機器出問題,怎么叫我讓開。”(饑腸轆轆)
餐卡刷不成,爭執在升級,沖突在眼前。劉吉明把卡拿在手里仔細端詳,發現卡上沾有已經干癟的飯粒。摳掉飯粒,刷卡成功,大家哄笑著散開。顧客仍在抱怨機器不好,服務員仍在數落卡的不是。
“讓人接受任何一件新事物都是困難的,但也是可能的,關鍵在于鍥而不舍,在于毅力。”劉吉明始終這樣認為。所以,他更愿意把impossible(不可能的)分解成I'mpossible :我是可能的。
“在上大學的時候,他就先后承包過學校的舞廳、電影院,甚至食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練就了一雙極富洞察力的眼睛和異常靈敏的嗅覺,憑直覺能很快找準方向。一旦有了方向,劉吉明就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決不退縮。”同事和朋友無不贊賞劉吉明那獨有的創業潛質。
人的差異就在能否再堅持一下
劉吉明說,堅韌是成功的最大要素。只要在門上敲得夠久、夠大聲,終會把人喚醒,門會被打開的。所以他在調查表中“最刻骨銘心的心路歷程”一欄填上:
“當你最絕望的時候,也是你離成功最近的時候,再堅持一下!”
公司剛剛創辦的時候,為了爭取客戶頗費了一些周折。
“記得五年前我跟進一個客戶,在一年多時間里先后拜訪過30多次,到最后對方開始招標時,我們卻連標書都拿不到。”招標落空并沒有讓劉吉明產生任何對自身價值和目標的自我質疑和自我否定,“30多趟奔波的結果雖然是nothing (什么都沒有),至少使我認識到,以后這樣做是不行的。”
憑這股韌勁,他很快開發出新的客戶,像明星擁有追星者一樣,他開始有了鐵桿客戶,并連帶出一批批新客戶。他相信以誠感人者,人亦用真誠回應。
作為一個自主擇業的大學畢業生,無疑劉吉明是一個成功者。
“人與人之間其實只有很小的差異,但正是這很小的差異導致了很大的差距。這些差距表現在你是富有的還是貧窮的,差異表現為你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所以我們要永遠用積極的態度來應對一切。”
劉吉明對此再三強調。
結語
《在滬創業的河南人》一組共17篇報道,至此已刊發完畢。本報感謝所有讀者對這組報道的關注,感謝在滬創業的河南鄉親對我們采訪的配合。
《在滬創業的河南人》用真實的故事向我們提供了這樣的啟示:一、外面的天很大,外面創業的空間無限;我們應該有更多的人走出去,干大事,創大業。二、走出去的河南人有許許多多的成功者,他們當之無愧、名副其實地成為當地的建設者,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建功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展示了河南人的形象。
在滬創業的河南人有100萬到120萬。成就了一番事業的,數以萬計。但我們僅采訪報道不足20人,這是我們的遺憾。但我們從這17篇報道中,已經深深感受到了激勵和鼓舞,萌生了自豪和驕傲。我們對勤勞智慧、誠實能干、在全國各地奮斗和創業的河南人,致以深深的敬意,同時,我們將繼續關注和報道拼搏在外、創業一方的河南鄉親:我們的好兄弟!(原標題:"在滬創業河南人" 之十七: 打造一卡通的河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