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中元節。午后,傾盆大雨滂沱而至。瓊山區府城鼓樓街鼓樓前,一位匆忙趕路的老者停下了腳步,佇立于墻根一隅,神色凝重地看著面前的滿目瘡痍,仿佛抗戰的烽煙、轟鳴的炮火仍在耳目邊肆意傾瀉。
文化,是城市之魂;文化,與歷史相連。現代社會,高樓林立演繹著城市繁華,而承載著歷史文化印跡的文物古跡卻深藏在巷里街角,在歲月的流逝中日漸變得模糊。近年來,我市文物部門已在努力,但資金不足、缺乏人才、所有權歸屬等諸多原因,使得文物古跡保護的過程顯得異常艱辛。
“雙創”為海口文物保護帶來了活力與動力,市領導更是多次對歷史文物古跡保護進行了實地調研。“雙創”不僅要實現天藍、海藍、城靚的外在美,更要提升城市底蘊深厚的內在美。在此契機下,文物古跡作為城市靈魂的載體,期待著從文化意義、精神價值上同現代社會對話。
文物
傳承的坎坷與執著
雨中,沿著殘破的踏道,記者登上了鼓樓。曾經,她代表著海南自強不息的那份堅韌,這座由海南衛指揮使王友所建的軍事建筑,見證了海南民眾抗日戰爭的頑強與勇敢。如今,鼓樓已成為了危樓,在雨中落寞又執著地屹立著。“府城鼓樓是省級文保單位。”順著市文物局文物保護科科長藍春寶的提示,記者找到了“省保單位”的石碑,只是此情此景讓人感傷,眼前這座古建筑在歷史的洗禮中似乎并未得到足夠的“保護”。
鼓樓的破損并非一朝一夕,對居住在附近的人來說,她仿佛野草自然枯萎,一點也不意外。“鼓樓老了,風景老人,人也老了,知道這里故事的人也越來越少了。”在殘垣斷壁間回響,停留的老者顫抖的聲音更顯蒼涼,“破的是建筑,丟的是歷史啊!”
歷史的斷層并不止府城鼓樓,相鄰的黃忠義公祠之前同樣如此。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在有關部門及黃氏后人的關心支持下,黃忠義公祠修繕工程已于2014年12月啟動。“祖宗留下的東西,絕對不能丟。”捐贈者黃惠告訴記者,修繕黃忠義公祠是為了弘揚先祖的文化精神,也是所有黃氏后人的心愿。
黃忠義公祠,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由僑居東南亞和海南本地的黃氏后裔共同興建。經過近一年的修繕,正寢和廊房已經修繕完畢。
同樣正在進行修繕的還有瓊山學宮,又稱瓊山孔廟,坐落在瓊山區府城文莊路17號。據史書記載,瓊山學宮始建于宋代,幾經遷移,丘浚、鄭廷鵠、海瑞等歷史文化名人都為學宮作記。經歷滄桑之后,瓊山學宮大部分建筑已經坍塌,僅遺存一座大成殿,見證和傳承著海南的傳統文化。
“有時,文物古跡就像精美的瓷器一樣,因打碎而被拋棄。幸運的是總有拾瓷片的人在,然后一直努力拼接和傳承。所以我們的歷史還在,靈魂還活著。”海口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劉洪表示。
現狀
保護的尷尬和無奈
海口文物古跡眾多,每個名字、每個故事都蘊藏在年輪的深處。它們貫穿縱橫,成為海口的記憶。據文物部門統計,海口經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達1560處,其中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共計123處,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8點,海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6處,海口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0處103點。在“雙創”的背景下,如何“安放”這些歷史“記憶”,給海口以后的文物保護和文化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
然而,同是“文物”,境遇卻千差萬別。“這幾年,海口的文物保護工作主要集中于五公祠、海瑞墓、丘浚墓等具有一定開發價值的重點文物項目。”海口市文物局局長王大新介紹,除了資金投入外,還為一些國保單位專門設立管理機構。據悉,目前我市有5處國保單位成立了管理機構,分別為五公祠管理處、海瑞墓管理處、丘浚墓管理處、丘浚海瑞故居管理處、中共瓊崖一大舊址管理處。另外,為有效保護我市珍貴的歷史文化街區,專門成立了歷史文化街區管理處,并代管國保單位秀英炮臺。
然而,與國保單位相比,省保單位和市保單位卻略顯尷尬。“省、市文保單位基本沒有設立管理機構,其中近40%的文保單位地處野外,無專人管理。”王大新告訴記者,這些野外的文保單位普遍存在建筑朽損,消防、安防隱患嚴重等現象。“尤其是古墓類的文保單位,時常發生文物被盜事件,我們很多時候對此也無能為力。”王大新無奈表示。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解放以來,由于種種原因,致使我市的文物保存完好率達不到70%,形成了大量的文物保護欠賬。“文物古跡,猶如老照片,留存著城市的記憶。文物保護就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遇到再多的困難也得堅持。”藍春寶說。
困境
前行的艱辛與瓶頸
文化,承載著一座城市的魂,是一種“尋根”,也是一種眷戀,更是一種情懷。即使千載煙云,不變的依然是城市之魂。承載著歷史文化印跡的文物古跡,因為資金不足、缺乏人才、所有權歸屬等諸多原因,使得我市文物保護工作在艱辛中前行。
“資金投入不足,文物保護經費有時就像擠牙膏,一點點擠出來的。”王大新表示,由于歷史欠賬較多,我市各級文保單位的修繕保護率僅為50%。因為經費不足,近五年文物部門平均每年只能完成1至2處文物的修繕保護工作。
編制缺乏、待遇不高等因素導致文博專業人才缺乏,同樣制約著我市文物保護工作的高效開展。“此前也引進過一些專業人才,但都沒能留住,其中包括兩名具有文博高級職稱的人。”王大新說,專業人才的缺乏導致全市文博業務的開展陷于低水平、應付狀態。不僅缺乏科學手段支撐文物的日常維護,一旦出現破損狀況更無法妥善修復。此外,還缺少文物維護工作的長遠規劃,多數文物年久失修的尷尬境況也益發凸顯。
產權歸屬也是制約全市文物保護工作的瓶頸。據介紹,文保單位所有權分為國有和非國有,所以一些文保單位的所有權屬于企業或個人。“對于一些非國有文物保護單位,我們文物部門想出資修繕,卻因為所有權問題未能如愿。”
位于府城金花村的吳氏民居,由于年久失修以及多次遭遇熱帶風暴襲擊,門樓處已經塌了一截。去年,文物部門曾做了一個修繕報告,并打算擠出一些資金對門樓和坍塌部分進行修繕,但部分所有權人并不愿意修繕,而是希望拆除后蓋房,“那是不可能的,吳氏民居屬于文保單位。”王大新說,如果文保單位所有權人沒有經濟能力修繕,可以向文物部門申請幫助,“但他們卻只字不提,鑒于破損程度較為嚴重,我們準備搶修。”
每一座古跡,每一件文物都講述著一段歲月,銘記著一段歷史。在今天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需要更加用心呵護這些城市記憶,傳承這些珍貴的歷史文脈。如今,海口的文物保護工作或將迎來新的機遇,“在‘雙創’的大背景下,這些飽經滄桑的文物古跡正期待新的變化,為城市精神注入更多內涵。”王大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