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東一號”出土的帶“致遠”篆書的瓷盤
“丹東一號”水下發現的152毫米炮彈頭
“丹東一號”水下發現的穹甲結構
本報記者 李佳霖
2014年9月5日清晨,在山東青島中苑碼頭,隨著一聲清脆的汽笛,“中國考古01”船駛離泊位,前往遼寧丹東,進行“丹東一號”沉船水下考古工作。經過一年多的水下考古發掘,專家一致確認“丹東一號”就是甲午海戰中撞向敵艦沉入海底的致遠艦。這是近年來中國水下考古的一項重要成果,為中國近代史、甲午海戰史和世界海軍艦艇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考古實物資料,在1月12日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為“2015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丹東一號”沉船遺址地處黃海北部、丹東市東港西南50多公里的海上,是1894年甲午海戰時的交戰海區。據史料記載,1894年9月17日上午,清北洋艦隊運送陸軍從鴨綠江口登陸支援朝鮮前線,卸載停泊時發現尋求決戰的日本聯合艦隊。原本只有護送任務的北洋水師主動迎敵。海戰從中午開始,持續到下午5點半結束,北洋水師的揚威、超勇、致遠、經遠、廣甲5艘戰艦被擊沉。
為配合丹東港集團有限公司的海洋紅港區基建工程,2013年11月,涉海區域內的水下遺產調查工作啟動。2014年4月至10月,確認了“丹東一號”沉船位置,并清理出部分船體外輪廓。為進一步確認“丹東一號”的具體內涵,2015年8月至10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繼續組織了“丹東一號”沉船水下考古重點調查項目。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研究員、“丹東一號”水下考古隊隊長周春水介紹,這次調查使用改裝過的“遼浚九”挖泥船為工作平臺,提供操作空間、電力供給、潛水平臺等作業需要。“中國考古01號”船為人員住宿與文物臨時存放平臺。參與調查的水下考古隊員共計22名,來自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遼寧、天津等省市文博單位。
“由于遺址幾乎全埋于沙下,考古隊結合抽沙對船體進行了清理,并在遺物豐富、未有火燒痕跡的左舷前部布設兩個小探方進行解剖性試掘。”周春水說,本次調查抽沙揭露出更大面積與深度的艦體外殼,舷側鋼板較薄,一般厚1厘米左右。考古隊在舯部偏右后部發現較大面積的厚重鋼板,每層厚達3厘米左右。該鋼板用鉚釘連接,中部弧起,推測為穹甲結構。在艦體兩側均發現有方形舷窗,左舷3個,右舷1個。調查清理出水文物共計60種150件,涉及船上構件、武器、個人物品等,船上構件包括鍋爐配件、舷窗、銅牌等。武器裝備包括210毫米炮管殘件(2014年發現)、152毫米炮彈、57毫米炮彈、37毫米炮彈等。個人物品包括茶杯、鞋底、皮帶、木梳等。
“出水的的眾多遺跡現象均指向致遠艦。”周春水表示,發現殘存的穹甲鋼板與致遠艦的穹甲防護結構吻合,致遠艦配備的武器裝備均在“丹東一號”發現,包括210毫米主炮炮管、152毫米副炮炮彈、57毫米炮彈、37毫米炮彈、11毫米格林機關炮以及保存完整的一枚魚雷引信等。“帶有清晰致遠艦艦徽的定制瓷盤,中間為篆書‘致遠’,還找到一把與瓷盤配套使用的銀勺,勺柄也印有致遠艦的徽標。”周春水說。
對于致遠艦的保存狀況,周春水表示,由于海戰中受損嚴重以及后續的多次破拆,沉艦整體保存一般。“鋼板、鍋爐零件被拋離原來位置,穹甲以上結構已經損毀,不存在完好的艙室,其下的機艙現仍埋在泥沙之下。而具體艙體結構以及艙內文物情況尚待更系統的水下考古發掘工作。”他說。
周春水表示,為保護好沉船遺址,調查工作結束時,考古隊對遺址進行了沖沙回填。丹東港聯合當地公安部門積極籌備安保船,建立長期巡邏機制,并設立專門的安保小組負責。“早在2014年,水下中心即將該海域納入海洋部門海上執法范疇。希望通過多方努力,盡可能確保遺址安全。” 周春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