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近日,在陜西西安召開的全國打擊和防范文物犯罪工作研討會透露,國家文物局、公安部將深入推進各地完善打擊和防范文物犯罪工作機制,全面提高文物安全防范工作。
“2009年到2014年,全國公安部門共立案文物案件7176起,平均每年1196起,平均每天案發3起。”談到當前我國文物面臨的安全形勢,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在研討會上表示,當前,文物犯罪已由傳統型向智能型、專業化轉變,由松散的團伙化向緊密的集團化、職業化轉變,犯罪手段越來越強,盜掘技術越來越精確,盜掘工具越來越先進,逐漸形成了有明確分工的探、掘、盜、運、銷“一條龍”的地下文物犯罪網絡。此外,火災事故嚴重危害文物古建筑安全,古城、古鎮、古村寨和文物建筑群火災呈上升趨勢。2010年以來,全國共發生文物建筑火災74起,其中,因電氣故障引發的文物古建火災事故占30%以上。
公安部刑偵局局長楊東介紹,2012年8月,公安部與國家文物局共同建立打擊和防范文物犯罪聯合長效工作機制,將打擊文物犯罪、信息化建設、加強文物犯罪案件督辦等工作列為長效工作機制的重要內容。在國家文物局大力支持下,公安部2011年在陜西省公安廳刑偵局建立全國文物犯罪信息中心,研發的“全國文物犯罪信息管理系統”于當年7月在公安信息網正式開通運行。截至目前,該系統共錄入文物犯罪立案信息3570條、犯罪嫌疑人信息2860條、涉案文物信息6600余條,為提升公安機關打擊防范文物犯罪的能力和水平提供了很好的技術支撐。
“陜西不斷加大防范和打擊文物犯罪工作力度,自2012年以來,公安、文物部門連續5年深入開展‘鷹之系列’打擊防范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共破獲各類文物犯罪案件190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600余名,追繳各類文物7500余件,其中三級以上文物1000余件,打擊文物犯罪工作成效顯著。”陜西省副省長杜航偉表示。
本次研討會明確了全國文物、公安部門打擊和防范文物犯罪工作聯絡人及全國文物犯罪信息系統聯絡員。與會人員還調研參觀了陜西打擊和防范文物犯罪工作成果。(趙建蘭 任學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