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民間文學再不搶救,今后就沒有了

2017/4/10 17:32:07 點擊數: 【字體:


民間文學再不搶救,今后就沒有了

南京博物院展出的清朝揚州漆器,牛郎織女紋雕紅盤。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民間文學再不搶救,今后就沒有了

南京云錦作品,牛郎織女織金妝花掛屏。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民間文學再不搶救,今后就沒有了

北京八一學校的傳統文化課上,學生學習用皮影表演民間故事。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搶救“失落”的民間文學】 

  一部囊括中國百年來民間文學集大成之巨獻《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日前由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宣布正式啟動編纂。未來8年,來自全國的專家將把數代文化工作者搜集到的民間文學資料整理成書。在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保護傳承文化遺產,實施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如何搶救散落在祖國大地上的民間文學“珠寶玉石”,記者日前采訪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邱運華。

優秀傳統文化根在民間

  民間文學包羅萬象,神話、傳說、故事、史詩、歌謠、諺語、歇后語、謎語、民間說唱等,里面蘊含著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情感樣式、表達形式。邱運華認為,整理和傳承民間文學,有著三重重要意義。

  第一,民間文學是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千百年來,中國既有優秀的文人傳統,又有豐厚的民間文學傳統。歷史上和當代的許多大作家,都是喝著民間文學的乳汁長大的。民間文學為文學家和藝術家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養分,這種文化基因是任何其他東西不能替代的。

  德國在啟蒙運動時的一個重要舉動就是發掘自身的民間文學遺產,以此來證明德國文學是有根的。正是從民間文學中汲取營養,歌德才創作出了《浮士德》。一個民族的文學如果離開了民間文學的滋養,就是無根之木。

  第二,民間文學是塑造當代中國人文精神的重要力量。民間文學所蘊含的風俗習慣、倫理觀念、價值觀、審美趣味等,參與了當代中國的人文精神塑造過程。

  第三,民間文學為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的傳播提供了原創性的精彩文本及樣式。在與世界各民族交往中,觀音、媽祖等中國民間文學中的神話形象,成為了中國文化的符號。民間文學不僅是學術研究的寶庫,也是民族身份認同的重要載體。

把握千載難逢的機會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第一次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的一篇重要文件。邱運華表示,將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列入其中,這既說明了民間文學的重要性,也說明整理民間文學的迫切性。

  “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民間文藝受到的沖擊最大,面臨的困難也最多。”邱運華說。5000多年來,中國都是以農業社會為基礎的傳統社會。改革開放以來,傳統社會的根基在逐漸削弱,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越來越少,民間文學所立足的土壤縮小了、脆弱了。民間文藝的傳承人和受眾都在逐漸萎縮。這些都給民間文藝的傳承帶來了極大挑戰。

  民間文學靠人們口口相傳,對于人的依賴性強。一旦傳承人不在了,美好的故事、言語、長詩、史詩也就沒有了。如果我們不記錄、不搶救,幾十年后的人就不知道什么是皮影戲,也沒有人再吟唱《格薩爾》了。邱運華認為,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可謂恰逢其時。

從數字化到“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

  2010年12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啟動了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字化工程,6年時間積累了8.78億字材料,涉及故事、傳說、歌謠、諺語、小戲、寶卷、敘事長詩、史詩等類別。數字化工程第一期完成,驗收受到很好的評價。第二期正在進行,這時《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出臺了。“我們以此為基礎,申請了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進一步豐富我們的民間文學遺產。將成果印成書,做出1000卷,每卷100萬字。同時做好數字化工程和出版工程。將20世紀到21世紀初期的民間文學遺產收集齊。”邱運華說,選擇的標準必須是優秀的民間文學,為當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服務,那些守舊的、與未來文明進程不相適應的作品不能進入中國民間文學大系。

  邱運華認為,民間文藝關鍵在人。民間文藝家協會聯系8000多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實施“活化工程”,提高他們工作的社會地位,讓他們站在社會文化舞臺之上,凸顯他們的意義。

  據介紹,為了更好地實施這項工程,中國文聯成立了領導小組,統籌規劃項目實施,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帶頭,書記處書記負責具體執行。同時建立學術委員會,請德高望重的專家擔任學術委員,確立學術體例和科學規范。并成立編輯出版協調委員會,協調學術管理、編輯出版、具體操作規范,三個機構相互配合,行政、學術、出版工作同時推進。

  “今年的主要目標就是制定規則,把出版工程的規則方案制定起來,建立學術標準、編輯出版標準、工作程序,為后續的工作開好頭。”邱運華信心滿滿。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