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
今年的6月10日,是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紀念活動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但是,在色彩紛呈的活動中,有兩個誤區值得警惕。
第一,過度地追求原真性。“原真性”這個概念來自于1964年的《威尼斯憲章》,后被引入非遺界。雖然原真性要求的文化不脫離土壤,就地保護等,對非遺的活態傳承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以一種景觀的方式呈現,用“原真性”的名義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化”,進而將其從生存的文化環境和農村的真實生活中脫離出來。當前這種過度追求原真性的非遺保護模式越來越偏離非遺的本來面目,也嚴重違背了今年年初中辦和國辦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第十二條“融入生產生活”的原則。
第二,過度地追求產業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成為一個重要命題引起重視,在于它骨子里對盲目現代化的反思。但一些地方的非遺本身卻走上了一條產業化之路。我們應當意識到產業化并不是非遺唯一的出路,因為非遺還承擔著其他功能,比如2005年國辦下發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維護我國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如果連“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都完全產業化了,這可能會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總結近年來的非遺發展,如何避免上述兩種困境?筆者認為,非遺的主體必須是人民。技藝是人民的技藝,文藝是人民的文藝,節慶是人民的節慶。
如何落實,筆者認為有必要提到文化館。它不僅僅是非遺的申報、管理和服務機構,更重是群眾文化活動和公共文化服務的主陣地。文化館應該把優秀的非遺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方式結合起來,以豐富而生動的形式呈現在人民群眾面前。
事實上,很多地方的文化館是這樣做的。比如浙江縉云縣,文化館用婺劇創作廣場舞,用婺劇宣傳“五水治理”,弘揚誠信友善和孝敬老人的價值觀,并讓村民自己上臺表演這些節目,起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因此,在這個紀念非遺的日子里,我們應該向基層的、一線的文藝工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