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文化自信與中國傳統教育

2017/6/27 17:43:56 點擊數: 【字體:

    郭齊家

    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95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教育是傳承文化,使人民構筑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在國家的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在堅持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我們可以從中國傳統的教育精神中汲取營養。

    文化認同與倫理共識

    任何一個社會,一個族群,作為其文化土壤或社會文化背景的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文化認同”,一個是“倫理共識”。“文化認同”解決的是個體人所歸屬的民族文化的基本身份的自我定位,是精神信仰的歸鄉與故園。“倫理共識”是在民眾中的一個隱形的,然而又有約束力的價值觀、生活態度、對待家庭與社會的方式以及終極信念的共同點。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一個集中反映是中國文化經典,如《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易經》《老子》《黃帝內經》等,正是這些經典孕育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與“倫理共識”,其中蘊含著宇宙哲理、人生理想、政治智慧、歷史教訓、審美情趣等,是人生教育學典籍,或者說是人生的課本、教材。中國文化經典本身就是中國歷史上培養、教育、塑造學生的最權威的課本和教材,靠一代代人的傳承、誦讀、解釋,并在傳承解釋中發展、創新。其中所講的包括“仁義禮智信”“忠孝友悌”“仁民愛物”等就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念,一直到今天還活生生地扎根在老百姓之中,繼續為中華民族的成長與復興起著積極的作用。

    中國文化經典可以陶冶現代人的性情,治療現代人的心理疾病,是“天子以至于庶人”真正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依據。我們學習《論語》《老子》等文化經典,不僅僅是為了增長見聞,或者附庸風雅,而是為了安頓自己的身心,涵養自己的性情,接上民族的傳統,使自己在天地之間可以站得穩、行得正,在紛紜的世事中找到一處心靈的樂土,在“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中追求真善美的互詮、圓融無礙的人生境界。這是中國傳統教育的一個特色,卻也是教育本來就應該有的一個本色。然而現在的教育卻失去了這一本色,不是在根上澆水施肥,而是在枝葉上澆水施肥。所謂“根”就是中國傳統教育的重點:人性、性情、生命。《說文解字》解釋教育二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中國傳統教育有強烈的“引人向善”的功能,如果我們的教育都落實到這上面,那就是回到了教育的本色。從這個角度看,回溯中國傳統教育,回歸到教育的本根,傳承中國文化命脈,形成“文化認同”與“倫理共識”,從而走向文化自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是當下具有歷史使命與時代意義的偉大課題,中國傳統教育的智慧也必將在文化自信中熠熠生輝。

    傳承命脈與民族精神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了該工程的總體目標:“到202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基本形成,研究闡發、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方面協同推進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顯著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更為堅實,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

    科學技術可以引進,但民族精神不可能在引進中生成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民族精神的引領。體現民族精神的優秀文化及傳統倫理道德,是沉淀在民族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里的,是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組成部分,制約和影響著人們的現實生活。

    在全球化語境中,我們的傳統教育在民族文化自身建設、民族精神的培育、傳統優秀思想與文化的弘揚等方面的價值不能低估。一個著眼于未來、大力踐行“文化自信”的國家和民族,必然不會忘記自己的歷史,更不會拋棄體現本民族精神的優秀傳統教育思想。

    傳統農業社會的社會架構和政治體制已經消失,但并不意味著與之相結合過的價值觀念、道德意識、思想與行為方式都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在今天,其中大量的教育思想仍然可以創造轉化為中國當代教育建設和教育改革的寶貴助緣,在“文化自信”中提供活水源頭,我們既要能夠充分吸收中國傳統教育中的寶貴遺產和卓越經驗,不喪失國人賴以生存于世的基本民族精神,又能夠慎思審問地學習國外的教育觀念、政策等,做到“好經驗要堅持,不足的要補齊”。

    詩書禮樂與心性教育

    中國傳統教育是博雅教育,既包含今天的技術教育、知識教育,又包含藝術教育、身體教育與生命教育等德智體美諸方面,其核心是如何使人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尤其是道德的人。中國傳統教育家很看重個體人的生存品位與品質,很重視人文的熏陶和修養。優游、涵養、陶冶于禮樂教化之中,通過《詩》教、《書》教、禮教、樂教來培養社會精英,也通過他們影響、誘導、提升民間百姓生活的品位。這些是中國傳統教育家的重要任務,也是時下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重要切入點。

    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文學家朱自清先生說:“詩與文都出于口語,而且無論如何復雜,原都本于口語,所以都是一種語言。詩原是‘樂語’,古代詩和樂是分不開的,那是詩的生命在唱。”母語,對于我們每一位青少年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中國的漢字本身承載了巨大的文化密碼,一字一乾坤,一筆一畫皆生命,也是中國人之所以是中國人的基礎之一。通過傳統文化經典的教育,引導學生感悟母語之美,感受正確而自如地運用母語表達自己的快樂,建立與母語的血肉聯系,將母語所蘊舍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心靈深處,并在此基礎上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增強文化自信。

    《禮記·文王世子》曰:“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禮樂交錯于中,發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在夏、商、西周三王時代規定必須用禮樂教育世子,樂用來進行內心精神方面的修養,禮用來進行外在行為方面的教育。禮樂涵養于內心而表現在外表,因而融合成快樂、恭敬、溫文爾雅的風度。禮的作用在于約束人們的外部行為,具有一定的強制規定性;而樂則重在陶冶人們內心的情感,使本來具有一定強制規定性的禮變為能獲得自我滿足的內在精神需要。

    孔子說,一個人的修養應該從學“詩”開始,以激發情感和意志;進而學“禮”,以約束其言行;再學“樂”,以形成其性格,完善其品德。這就是他所說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這對形成中國古代的“禮樂”教育傳統和藝術、美育傳統是有重大影響的。被譽為現代教育之父、南開中學創始人的張伯苓提倡人生教育和人格教育,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四十字鏡箴”。他信奉這樣的理念:“一衣不整,何以拯天下?”因此,他特地在南開中學校門入門處設立一面一人高的大鏡子,上面鐫刻著教育家嚴范孫(嚴修)撰寫的四十字箴言:“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莊。”張伯苓深諳傳統教育的智慧,儒家教化不是所謂道德說教,而是春風化雨,把“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目標落實到教育的每一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修身”細節之中,從細微處施以“潤物細無聲”的教化,這不是一種外力強加的方式,而是真正自覺的自我教育。

    中國傳統以教育為立國之本,教育不應被片面地理解為科學技術知識的傳遞,還應強調道德理性和人文精神的重建。中國傳統教育追求的是人的身與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宇宙自然的統一與和諧。這對于21世紀完善人的性格、情操、行為和心態,凈化心靈,凈化社會;對于促進現代科學技術中局部與總體、客體與主體、精神與物質、人與宇宙自然相溝通相統一的新的發展模式和方法論,具有重大意義。所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教育的有價值的觀念,對于促進人類社會和生態的協調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當代幾大難題和現代化進程中的種種困惑,是很有幫助的。這已經成為時代的呼喚和歷史發展的要求。

    總之,中國傳統教育在今天有重大的安身立命的意義,在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國需重建真正具有內在約束力的信仰系統,即以“仁愛”為核心的價值系統。人性、心性、性情教育,文化理念與信仰的教育是根本的、長久的。以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與溫、良、恭、儉、讓的品行來美政美俗、養心養性是歷史上我國教育的傳統,值得我們借鑒用于今天公民社會之公民道德的建設之中。這也是我們今天構建和諧、文明的現代中國社會的需要。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