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艷照人、奇峰迭出的韶關丹霞地貌,神秘古老、千姿百態的雷州火山地貌,奇特壯觀、峰巒層疊的封開碳酸鹽巖溶地貌,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河源和南雄恐龍化石群……類似上述這些寶貴的地質遺跡資源,相信不少讀者尚未親臨其境感受過它們的綺麗和博大,這是自然界留給廣東的巨大財富。
日前,在廣東的封開國家地質公園舉行的第48個“世界地球日”大型廣場科普宣傳活動上,南方日報記者了解到,在我省目前已查明的169處重要地質遺跡中,部分已建成省級或國家級的地質公園,然而,由于種種客觀原因,其開發保護建設仍面臨種種問題。
有專家認為,當前加大廣東地質遺跡立法保護力度迫在眉睫。
省內重要地質遺跡資源達169處
4月22日是第48個世界地球日,今年地球日的活動主題為:“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倡導綠色簡約生活——講好我們的地球故事”。當天,由廣東省地質局、廣州海洋地調局、廣東省地質學會等單位組織的大批學生、記者和專家學者前往肇慶市封開參觀學習。
一石成山、氣勢恢宏的“大斑石”,美若桂林、到處隱藏著古人類洞穴遺址的“十里畫廊”,壁立千仞、雄秀奇險的“千層峰林”,讓遠道而來的游客嘆為觀止,大開眼界。
這里是全國有名的封開國家地質公園,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東部、賀江以東大部分地區,在約1326平方公里的區域,集中了豐富的地質遺跡,濃縮著粵西5億年的滄桑巨變。它不僅記錄了嶺南古人類的演化歷史,且構成一個集錦式旅游大觀園。
據廣東省地質局總工程師何俊美介紹,地質公園的概念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提出,建立地質公園的主要目的有三個:保護地質遺跡及其環境;促進科普教育和科學研究的開展;合理開發地質遺跡資源,促進所在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多年來,除封開外,廣東還建成了韶關丹霞山、湛江湖光巖(雷瓊世界地質公園)、佛山西樵山、陽春凌霄巖、恩平溫泉、深圳大鵬半島和陽山其他7個國家地質公園。
據了解,廣東省內的地質遺跡資源豐富,地質遺跡種類齊全。廣東省地質調查院新近完成的一項“全國重要地質遺跡調查項目—華南地區重要地質遺跡調查(廣東)成果”顯示,項目組調查摸清的廣東省重要地質遺跡資源達169處。
地質遺跡保護
存在五方面問題
而目前,廣東已建成地質公園17個,國家礦山公園6個,地質遺跡類自然保護區9處,國家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2處,共保護地質遺跡28處。“這意味著,在全省169處重要地質遺跡中,尚有140余處地質遺跡未在地質遺跡類保護區內,地質遺跡資源保護率明顯較低。”該項目有關負責人李宏衛博士告訴筆者。
實際上,納入地質公園保護的部分地區,其保護力度也有待提高。記者從封開就了解到,當地雖已經納入國家地質公園的保護范圍,但由于資金不足等方面的原因,開發保護建設方面至今仍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許多必備配套的設施仍在完善當中。
就全省的地質遺跡保護管理情況而言,在李宏衛看來,目前至少還存在著“地質遺跡調查程度偏低、地質遺跡類保護區量少且類型單一、地質遺跡價值宣傳不夠、保護管理專業技術人員缺乏以及保護經費不足”五大問題。
李宏衛舉例說,地質遺跡類自然保護區數量僅占全省現有自然保護區總數的4%左右;地質公園、礦山公園所保護的地質遺跡數量僅占遺跡總量的14%左右;部分地質遺跡點處在風景名勝區內,未得以明確保護。目前已保護的遺跡類型僅有丹霞地貌、火山地貌、巖溶地貌、恐龍蛋化石、海岸地貌等。
有地質專家則告訴筆者,地質公園是在地學旅游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來的一種保護管理模式,然而,有些地方在實踐中卻存在“重開發而輕保護”的思想。“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對地質遺跡資源的人為破壞程度嚴重,一些重要古生物化石遺產地和重要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李宏衛亦表示。
專家認為應規范
地質旅游投資
為此,有專家呼吁,廣東加大對地質遺跡的立法保護力度迫在眉睫。
李宏衛也認為,對地球不可再生的寶貴地質遺跡資源需加強立法保護,通過不斷完善地質遺跡調查與評價認定制度、地質遺跡經營管理與監管制度,以及地質遺跡保護管理專項資金制度,真正做到促進地質遺跡資源科學保護、合理開發的良性循環,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事實上,政府財政對重要地質遺跡保護的資金扶持很早就已經開始。譬如,南方日報此前曾公開報道過,2013年10月,河源市便獲得國家批復并安排地質遺跡保護項目中央財政補助4770萬元,專項用于該市恐龍化石地質遺跡保護項目建設。而筆者從廣東省財政廳和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公示的2016年度省級地質遺跡保護資金明細安排計劃表中看到,該年度廣東對全省7個地市的11個地質遺跡保護項目安排的補助資金便有1500萬元。
為了及時保護和搶救省內重要地質遺跡,規范省級地質遺跡保護專項資金的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廣東2014年就印發了《廣東省省級地質遺跡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
而在實體法方面,廣東近年的腳步也在明顯加快。2016年12月1日,廣東省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河源市恐龍地質遺跡保護條例》,標志河源恐龍地質遺跡資源保護進入法制化規范新階段。
對此,專家認為,近年來社會資本正在加速進入地質旅游行業掘金,為了防止旅游業對重要地質遺跡的過度開發和人為損壞,政府應與時俱進地制定更完善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措施來規范各地對這類資源的開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