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傳統戲曲尤其地方戲曲普遍面臨人才短缺問題。一方面藝校面臨“招生難”,另一方面藝校的畢業生又存在“就業難”。“招生難”遇上“就業難”,戲曲人才培養就進入了一個死循環。
曾經,傳統戲曲之所以興盛,除了有市場需求大的原因,就人才培養而言,“學徒制”的培養方式,讓學戲的孩子從很小就能得到師傅一對一口傳心授式的教育,同時,戲曲學徒平時都生活在劇團中,他們既是師傅的“學員”,又是劇團的“員工”,耳濡目染之外,也有機會學以致用。即便這樣,從當學徒開始,往往也要學個十年八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出師。
而今天的戲曲藝術教育,中專不過短短三年時間,大學本科也不過四五年,而且教學上很難做到一對一的口傳心授。雖然學生畢業時拿到一紙文憑,但其三五年中究竟學到了什么,真不好說。這也是一些院團寧愿花重金挖成熟的演員,也不愿接收藝校畢業生的原因。
正是因為認識到戲曲人才培養的特殊性,運城市文化藝術學校于2002年組建了運城市蒲劇青年實驗團,決定走“團校合一”的人才培養路子。
運城市蒲劇青年實驗團團長由運城市文化藝術學校副校長、著名蒲劇表演藝術家景雪變擔任。如何培養成批的戲曲新人?景雪變提出,藝術教學要走教研與實驗、創作與演出、課堂與舞臺相結合的路子,著力打好“陣地戰”,即“培養一批,就要收獲一批;收獲一批,就要成就一批;成就一批,就要扎根一批”,走出了一條戲曲人才培養的新路子。
按照團校合一的思路,學生們平時是運城市文化藝術學校的學生,演出時就是運城市蒲劇青年實驗團的演員。老師們在課堂上是老師,在舞臺上則是學生們的搭檔。戲曲教育中,向來有百學不如一練,百練不如一演的說法。在演中學,在學中演,成為運城市文化藝術學校戲曲人才培養的一大特色。
不僅如此,團校合一也讓劇團像個大家庭。演出中,為了孩子們的安全,老師們會把年齡小的孩子抱在懷里。景雪變的家更是成了孩子們的第二課堂,一些重要劇目都是在她家里得到傳授強化的。慢慢地,車上、飯桌上、辦公室里……到處都成了孩子們的課堂。漸漸地,景校長也成了孩子們眼中的“景媽媽”。
經過多年探索,團校合一的培養模式成績斐然。7月下旬,在運城市文化藝術學校組織的山西垣曲縣脫貧攻堅慰問演出中,筆者看到,那些在臺下還嬉戲打鬧的孩子,一上臺就唱、念、做、舞樣樣精通,完全成了慰問演出的主力。
十余年來,運城市文化藝術學校已連續十二屆在“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中獲獎,共培養出41朵“小梅花”,在地方戲曲劇種中排名第一。近年來,運城市文化藝術學校還為清華大學、中國戲曲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等輸送了700余名優秀畢業生。大量的畢業生進入省市級文藝院團工作,畢業生就業率達95%以上。
正如運城市文化藝術學校校長李貴榮所說,團校合一是向戲曲人才培養規律的回歸。正是這種尊重藝術規律、尊重教育規律的培養模式,提高了戲曲人才的培養質量,充實了蒲劇的后備人才隊伍,為傳承、發展蒲劇事業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陸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