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李占揚,1961年生,太康縣人,古人類學家、古生物學家、舊石器考古學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國家文物局考古領隊。
圖為“許昌人”頭骨發掘現場。資料圖片
他主持的西峽盆地恐龍蛋化石發掘與研究,入選“1993年世界十大科技新聞”;他主持發掘的“許昌人”頭骨化石,入選“200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月27日,他和團隊對于“許昌人”的研究成果,入選“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這位屢屢帶給人們驚喜的學者,就是著名考古學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室主任李占揚教授。
中國古人類源自非洲嗎?
2007年,“許昌人1號頭骨”在李占揚主持發掘的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被首次發現,從此這項研究就受到了學術界和公眾的廣泛關注。有學者稱,這一發現挑戰了學術界流行的“中國現代人源自非洲”的說法。
去年,李占揚為第一作者的“許昌人”研究論文發表在《科學》雜志上,展示了“許昌人”是中國古人類跟尼安德特人交流并向現代人過渡的證據,為中國境內古人類連續演化的證據鏈又增添了非常關鍵的一環。
“‘許昌人’的出現說明,東亞的人類進化可能比之前人們所想象的要復雜得多,甚至可能存在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演化模式。”李占揚解釋道,“許昌人”頭骨化石同以往發現的其他人類化石既有相同又有不同,已經構成了一個新的人種的要素。“所以我們說,‘許昌人’是中國古人類連續進化的,不是外來的,并有同歐洲人種交流的證據,這就支持了現代人多地起源說,而排斥了非洲單一起源說。”
“許昌人”與“炎黃子孫”有關系嗎?
眾所周知,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源頭,“許昌人”的發現也因而引起了很多人的聯想:“許昌人”與“炎黃子孫”概念之間是否存在著直接聯系?
“雖然這個想法很吸引人們的興趣,但是目前并沒有證據支持這二者之間存在關聯。”李占揚解釋說,“炎黃”部落生活在距今約6000年至5500年之間,而“許昌人”生活在距今10.5萬年至12.5萬年之間,二者相距時間太遠,而且,“許昌人”之后這一地區又進入了一個文化上的空白期,直到距今1.35萬年,才有新的人群到來,形成了靈井許昌人遺址第5層的細石器文化。李占揚認為,細石器文化是外來的,不排除從非洲經歐洲、西伯利亞,再從華北北部傳過來。“距今約一萬年左右,隨著全球氣候轉暖,這些使用細石器的獵人消失了。所以,‘許昌人’和后來的人群例如傳說中的‘炎黃’部落連不上。還不能說‘許昌人’就是我們今天華北現代人的直接祖先,但有過渡跡象,我們在考古中也致力于尋找‘許昌人’與今天華北地區現代人之間的鏈條。”
“許昌人”研究還會帶來啥驚喜?
對于“許昌人”的研究已經產出了眾多突破性成果,后續是否還會有更重要的發現?
“許昌人化石的研究結果發表,只是完成多項前沿課題的一小部分。”李占揚說,在省科技廳支持下,“河南省東亞現代人起源國際聯合實驗室”已設立。作為實驗室負責人,李占揚表示將按照“開門研究、合作共贏”的思路,組織若干個國際團隊進行聯合攻關。
為了驗證和解決許昌人遺址發掘中的一些疑惑,2017年,李占揚帶領中國第一支現代人起源考古隊赴肯尼亞考古發掘,正式加入了在非洲探索人類起源的“國際考古俱樂部”。
“中國學者走出國門開展考古工作,是整個國家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李占揚表示,這種以中國考古學者為主體,以長期課題為導向的出國考古工作,正逐漸成為中國考古的“新常態”。
“人類演化研究雖然不能解決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但能在世界上發出中國自己的聲音,提高國民的文化自信。”李占揚告訴記者,如果把“中國改寫人類的演化歷史”假設為一本書的題目,“許昌人”現在的成果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章節或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