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民間歌曲有著極其輝煌的成就,它深刻而生動地表現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反映了各個民族、各個時代的社會實踐,南陽地區民歌,是南陽地區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并經過千錘百煉,不斷推陳出新而形成的一種音樂藝術體裁,
千百年來,它體現著南陽地區人民的精神世界。表達了他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同時,也創造了抒發人民喜怒哀樂之情的各種藝術表達方法。不僅對研究我國民族間音樂具有重大價值,而且,對研究社會、民族、地理、歷史、語言、文學以及風俗習慣等……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年,南陽地區,在民族民間音樂整理、研究、編輯、出版等方面,在各級有關領導和全體編輯人員共同努力下,成績卓著。《南陽民間歌曲集成》問世,在民歌采風史上是空前的,它一方面把民歌的社會風情,音樂風格以及歌詞的完整性溶為一體。并根據南陽地區民歌體裁和形式發展完善,把南陽地區民歌分為:號子類、山歌、田歌類、燈歌類、小調類、叫賣類。敘事類及其它,共八類,這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另一方面,以內容和題材,又較全面的反映本地區的歷史、社會、民族、文化、生產斗爭和生活、風俗等各個側面的人民生活風貌。它不僅是研究本地區社會、文化、歷史、民眾、文學、美學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的參考資料,同時,也是音樂家,作曲家、歌唱家、和廣大音樂愛好者珍貴的案頭工具書。
南陽,位于豫西南鄂、豫、陜三省交界處,地位特殊,民間歌曲又有數千年的積蘊,又分布在寬約110公里,長約150公里的十三個縣(市),有山歌、號子、田歌、小調、燈歌、兒歌、以及風俗歌、叫賣調等,品種繁多,風格多樣,各異,其區劃自然呈現出紛雜多變的局面。所以,在探討分析南陽地區民歌的色彩區劃分區、流傳以及風格特征等,拙意在開拓以往研究領域,不單把民歌視為孤立的文化,更著眼于同本民族(南陽地區主要是漢族)的歷史文化、自然、社會間的多方聯系,特別是把它根植于它的土壤,即文化背景,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并吸收廣泛的地理、文化、考古學、民族學、民俗學以及語言、宗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整體研究和綜合分析,從而提示出南陽地區民歌的流布、風格特點及其全貌。從中吸取陳述樂思的科學方法,學到表達中國人民思想感情的民族音樂語言的思維方法和表現手段,這無疑對宏揚民族音樂文化優秀傳統,振興民族音樂,使中華民族音樂走向世界,也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工作。
一、地理、背景
特定的地理自然環境,是人類自下而上并進而發展生產的先決條件,也是不同種族,不同地區的文化傳統、文化面貌產生和形成的基礎。正由于自然條件、物質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千差萬別,才深刻的影響到傳統文化面貌的千姿百態,五彩紛呈,民間歌曲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類別,因受地理自然條件的影響,在體裁、歌種、風格等方面也呈現著明顯的地區差別。在西北黃土高原這一特殊環境下形成的民歌----腳夫歌,音調高亢、奔放、激憤、感慨,甚有凄苦之情。但在江南水鄉,可以聽到稻區普遍流傳的各類婉轉秀碩的秧田歌曲。南陽亦然。西部山區浙川縣的那種歌調激越、高亢而又樸實“淅川鑼鼓曲”與東南部桐柏縣月河的那種歌調悠揚節奏舒緩而自由的桐柏山歌、秧田歌形成鮮明的對照。可見,地理環境、自然條件因素,對民歌風格特征的影響是多么深刻。這正是要研究南陽地區民歌的流布及全貌,就必須首先研究、分析南陽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的主要原因。
構成地理環境的主要因素是山脈、河流、地形和氣候。山脈對于文化的形成與傳播常常起著阻礙和分割作用,在很多情況下,自然區域與音樂(民歌)區域相符合,還可以說這一自然障礙,影響著音樂文化(民歌)的界線。南陽西部的秦嶺,與北部的伏牛山脈以及東南部的桐柏山和淮河,在“中原氏族文化中心”與“江漢氏族文化中心”之間,劃分了一條天然界限。使我國南北在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上,顯示出明顯的差異。使陜南民歌,豫西北民歌,豫西南(南陽)民歌,鄂西北部民歌都有著自己獨特風格特征。河流,對我國文化影響最深的莫過于長江、黃河兩大水系,它自然的把我國文化分為南北兩大系統。南陽雖地處中原,但境內的丹江、白河、唐河三條水系入湖北在襄樊注入漢水,屬于長江水系。淮河源頭在桐柏山下,東流經信陽入安徽。以上,因山脈走向使南北水系不同,氣候不同,植被不同。反映在人們的生產、生活、習俗、語言以及氣質、風格特征也不相同。但還應看到,水,作為一種背景,它對文化形成的影響卻不相同,往往不是天然界限,相反,在民族民間文化流傳過程中,它倒成為一種自然交流的渠道。漢水支流丹江號子的風格特點與漢水船工號有著許多共性,就是例證。
南陽的這種復雜多樣的地理結構,古來如是,它對南陽這一區域的古代文化、社會經濟、風俗、民情等都起著決定性影響,使它們產生了區域性差異。因南陽地處種稻區與種粟區南北之間的一個交插過渡地帶。所以,它有南北兩類特點共存的特征,在民歌的流布上南北兼有,這就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形成的不同生產方式,對南陽民歌的形成流布產生的直接影響。因此,研究南陽民歌流布的地理背景,就成為這方面首要課題。
二、歷史、文化背景
民間歌曲,是古代原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產生歷史十分久遠,關于我國古文化發展的面貌,有學者提出:在新石器晚期,我國已形成了八個氏族文化中心,南陽地區正處在其中“中原氏族文化中心”與“江漢氏族文化中心”這兩大“中心”之間的南北結合交叉地帶。“仰韶文化”是中原氏族文化中心,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距今已有六千余年,這一文化區,是我國最古老而且民歌保存最多的地區之一,《詩經》就是證明,南陽當時就是屬于《詩經》地域中的《周南》江漢氏族文化區也包括豫南豫西南(即今南陽地區)廣大地區,它的古代文化以“屈家嶺文化”為代表,也包括了后來發展為有較高水平的“楚文化區”,它不僅對南陽而且對我國后世文化的驚慌,具有深遠影響。
近年來,通過考古,在南陽淅川一帶發現有許多新石器時期的遺址,其文化明顯的包含著“仰韶龍山”、“屈家嶺”文化層次的特征,再從湖北隨縣和淅川下寺一帶出土的編鐘、銅鼎、戈、矛等大量文物看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兩個毗鄰地區就有著共同的冶煉技術。文學上的“楚辭”,音樂上的“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我國南部文化的光輝代表,楚歌就是這一帶最流傳的歌曲,所以有“楚人善讓”的習俗。及南北朝時,在長江中上游的荊、郢、樊、鄧(信南陽鄧州一帶)等地又是當時最滸的、最有名氣“西曲”傳播地帶。“西曲”的出現與淬,對南陽乃至中原民歌也有親密的血緣關系。
我國近現代漢族民歌的頒格局約在明、清之際即已形成。南陽地區民歌本身也是數千年來逐漸積累、流變、發展的結果。其色彩區劃體裁分布、風格特征,應是維系于南北間的過渡性特征。它深受楚聲、楚俗古老的地域傳統影響,又與相鄰地區長期交流融合,使桐柏與大別山之間的民歌、淅川、西峽與陜南民歌之間、豫西與豫西南民歌之間有著一定的近親關系,這也說明了南陽地區的風格特征并非單一。而呈多樣性特點。特別東漢時期,這里又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大量出土的南陽漢畫象石中,繁多的、神采奕奕的音樂、百戲、舞樂圖,又充分的反映出南陽音樂文化,特別是舞樂、百戲的絢麗多姿。
千百年來,南陽民歌伴隨著民間歌舞,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演變發展著。民歌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伴侶,婀娜多姿,繁榮昌盛。每逢佳日,于是“齊僮唱分列趙女;坐面歌兮起鄭舞”、“春日司牧,迎春于東郊,社民管弦前導,官民皆簪彩花,兒女鮮衣,競觀土牛,老農察形色以占牧,元宵沿戶張燈為樂“。不虧”歌舞之鄉“之美稱。以上均為南陽民歌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深遠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