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歷史悠久,為了讓市民系統而全面地了解本土的歷史文化,我們先從宿州歷史上留下的名勝古跡說起。這些名勝古跡,用文物管理部門的專業名詞來說,即“不可移動文物”。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最新統計,我市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一千余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我們先從這19處省保單位開始來了解宿州吧。
涉故臺位于宿州市東南20公里處的西寺坡境內,是公元前209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起義起兵的盟臺。涉故臺于1961年成為首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現在正申報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雖然歷經兩千余年,但圍繞著涉故臺的歷史故事和傳說,通過典籍和當地百姓的口碑,仍代代相傳。
涉故臺的由來
大澤鄉,顧名思義,是一帶沼澤與河溝較多的地方。據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記載:“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面對“天下苦秦久矣”的形勢,陳勝、吳廣在一起商量說:“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這段話就是說,現在逃跑是死,舉行起義是死,同樣都是死,不如揭竿起義為國而死更有意義。
當時秦二世驕奢淫逸,腐敗無能。本來二世應該是太子扶蘇,但他被奸臣陷害而死。很多人都知道扶蘇賢明而擁戴他,還不知道扶蘇已死。加之大澤鄉方圓百里都屬于楚國,楚國對秦國懷有強烈的仇恨,傳說楚將項燕并沒有死。于是吳廣故意在帶兵的兩名校尉面前多次說要逃跑,激怒他們。校尉拔劍要殺吳廣,吳廣乘機奪劍把兩名校尉殺死。接著“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以“伐無道,誅暴秦”的口號揭竿而起,這就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農民大起義,他開創了農民革命的先河。因陳勝,字,涉。后人遂把其領導起義的盟臺,稱作涉故臺。
當地傳頌著陳勝的諸多故事
據涉故臺周圍村莊的村民介紹,陳勝吳廣的家鄉并非《史記·陳涉世家》所言的河南陽城和陽夏人氏,而是當地土生土長的青年。西漢文學家賈誼在《新書·過秦》一書中說,陳勝出身非常貧困,家里窮得用只好用破甕做窗戶,用草繩栓門軸。相傳,陳勝的童年就住在大澤鄉的陳莊,家里沒有土地,全家靠出賣勞力做傭耕維持生活。在涉故臺東約200米處有一條小河,叫枝疃溝,溝兩岸有大片樹林。陳勝十多歲的時候,經常與小伙伴們一起到樹林里打干棒(就是把樹上的枯枝打來當柴燒)。為了打得更多的干棒,陳勝請當地的鐵匠做了根鐵棍,打的干棒遠多于其他的小伙伴。
隨著打干棒人數的增多,許多樹木被打得枝斷皮破,而這里的樹都是當地財主的,財主看了很心疼,就派人看護不準再打。陳勝不吃這一套,他帶著一幫人找財主理論,財主看人多勢眾惹不起,就把陳勝以盜樹罪名告到蘄縣縣衙。縣官遂派人把陳勝抓進縣衙大堂。沒等縣官開口,陳勝首先質問:因何罪抓我?縣官厲聲呵斥:你盜人樹木,怎不認罪?陳勝回答:我沒盜樹,打干棒何罪之有?縣官又問:打干棒為何用鐵棍?陳勝答:鐵棍比木棍打得干棒多!縣官無言以對,心里認為很有道理,不便加罪于陳勝。這時,大澤鄉一帶的農民聽說陳勝因打干棒被官府所抓,紛紛到縣衙為陳勝喊冤。縣官知道陳勝在當地有一定的威信,只好將其無罪釋放。當地的財主從此也不敢無故欺負百姓了。打干棒的勝利,更彰顯了陳勝的勇敢和膽略。此后,陳勝的名聲越來越遠,他所住的村莊也因此改叫“鐵棍陳”。直到今天,鐵棍陳村的父老鄉親,仍在口碑傳遞著陳勝的諸多故事。
陳勝吳廣原是好友
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記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根據史料和考查得知,吳廣出生在河南省太康縣城南三十五華里的小吳村,父親吳國樵,母親楊氏,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全家六口人住在一個破草屋里,靠著吳國樵租種了鄰村李姓地主家的地,母親楊氏靠給別人做針線活,勉強度日。有一年大旱,地里顆粒無收,李姓地主又來收租,吳廣一家繳不起租子,他的父親就被毒打一頓并收回了租田。吳廣看在眼里恨在心里,跑到地主家里踢倒了他家的泥神像,火燒了它家的柴禾院。后來由于害怕地主報復,母親就把吳廣送到伏牛山的舅父那里,他白天跟著舅父打獵,晚上跟著舅父習武,練就一身好武功。周圍四鄰八鄉的青年,聽說吳廣武藝高強,都投奔他習武,并經常到地主周八缸(據傳家里聚斂有八缸銀子,當地人都叫他周八缸)家騷擾,地主非常憤恨。就以吳廣聚眾造反為名搞到官府,吳廣因此逃到大澤鄉一帶,憑著五大三粗的體力給人傭耕為生。一次偶然的機會,遇到同為傭耕的陳勝,共同的處境和心智,使兩人成為肝膽相照的朋友。說來也巧,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征發青年農民戍守漁陽,陳勝、吳廣都在應征之列,并被推為屯長,為大澤鄉起義埋下了火種。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現在人們常用“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比喻胸懷遠大的志向。鴻鵠是一種大鳥又稱天鵝,鴻鵠比燕雀飛得高看得遠。關于“鴻鵠之志”的故事,在涉故臺流傳也很廣。
陳勝作為雇農的兒子,為生活所迫,少年時代就為富人做傭耕,飽嘗秦王朝苛政和地主階級的剝削,常常對自己的卑賤地位感到憤憤不平,強烈渴望改變自己的現狀。有一天,他在田里扶犁叱牛,埋頭耕作日近黃昏,精疲力盡,就停下來走向壟上休息。與另一位傭耕說:“假如我們將來富貴了,彼此不要相忘”。傭耕帶著嘲笑的口吻說:“我們都是為人做工的貧苦人,怎么能得到富貴呢。”這時陳勝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在當時的封建制度下,廣大的貧苦農民處于窮困和無權的地位,一個雇農居然向往富貴,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陳勝的同伴聽了以后很難理解,認為這只是夢想而已。然而正是陳勝的這句話,體現了他高于同伴的見識所在。
在如今的涉故臺附近,就有一處小院,名曰“鴻鵠苑”,是今人建的仿古建筑,也是為紀念這段故事。
“魚腹丹書”與“篝火狐鳴”
為了在戍卒中樹立威信,陳勝利用人們的迷信心理,與吳廣一同策劃了“魚腹丹書”的故事,他們把寫著“陳勝王”三個紅字的白絹塞進漁夫捕的一條大魚肚子里,第二天,漁夫照例到軍營賣魚,負責軍營膳食的戍卒殺魚時,發現白絹,大家爭相傳閱,都認為是上天的旨意,陳勝天命就該稱王。
在涉故臺西北500米處又有一條南北流向的小河溝,河溝上有一座小橋,叫苗橋。橋的西側土崗上有一座小土地神廟,廟周圍樹木濃密,草木叢生。據《水經注·淮水注》記載“蘄縣有大澤鄉,陳涉起兵于此,篝火狐鳴處也。”篝火狐鳴是陳勝、吳廣為起義策劃的又一故事。陳勝長期生活在大澤鄉一帶,對附近情況十分熟悉。他想魚腹丹書是上天的旨意,如果使土地神再顯靈,人們就會更加堅信不疑地跟著他一同誅滅暴秦。于是,在一個風雨交加的黑夜,吳廣悄悄地來到小廟旁邊,舉起火把,學著狐貍的叫聲:“大楚興,陳勝王”。叫聲隨風傳到戍卒的耳朵里,引得許多人出來向西北看去,但見篝火忽明忽暗,叫聲時弱時強。有人想結伴前去看個究竟,因風大雨急,又距離較遠,終究沒有去成。第二天早晨,大家一起來又聚在一起談論昨夜篝火狐鳴的事來。有的說土地神顯靈,讓成仙的狐貍來報告:大楚將興,陳勝為王!暴秦的末日該到了,咱們好好跟著陳勝造反誅滅暴秦。陳勝吳廣巧妙地利用人們的迷信心理,來鼓舞戍卒打消顧慮,勇敢地投身于反秦大義之中。
歷經兩千余年遺址保護完好
涉故臺櫛風沐雨,歷經2200余年,迭遭兵燹之禍,風雨剝蝕之患,仍能保護完好,這說明,從古至今的宿州人民都具有愛護文物的光榮傳統。
據《宿州志》和碑文記載,從明萬歷至民國的三百年間,進行了四次重修,并有碑碣傳世。而歷次重修都是民眾自發的,出錢出物出力,各盡其能,與官府無涉,碑記也為大澤鄉鄉儒所撰所書。
鑒于此起義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特殊地位、深遠影響和重大意義,其遺址涉故臺的歷史文物價值實為寶貴。為此,早在1961年,安徽省人民委員會就將其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樹立保護標志。1992年,省人民政府又公布了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
上世紀60年代初,郭沫若同志曾致函宿縣黨政領導,對涉故臺的保護極為關注。上世紀80年代,著名作家賈平凹來到涉故臺,并寫下了《宿州涉故臺龍柘樹記》。數十年來,宿州各級政府對涉故臺不斷進行維修,本地乃至全國舉辦了不少與此相關的活動,以期涉故臺得到較好的保護,恢復歷史原貌。
在這個春暖花開的時節,記者一行來到西寺坡鎮,涉故臺周邊是綠油油的麥苗和金黃的油菜花,風景優美,不少市民來這里踏青尋古,據看門的老人介紹,他每天都會向游人講述陳勝吳廣的故事。進門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陳勝吳廣起義的雕像,道路立了不少名人的題字碑文。在通往涉故臺的臺階中間,有一棵古樹,名曰“柘龍”,已經開始冒出新芽。涉故臺上有幾塊石碑,清代的、明代的、民國的和上世紀60年代的,都是人們為紀念這一歷史事件而立的。臺上還有一古井,名曰“龍眼井”,在南朝梁武帝時期,這里有一樓臺寺,古井就是那時建的。歷經風雨,樓臺寺已不復存在,但古井依然保存了下來,里面還有少量存水。
如今的涉故臺,已經成為外地人來宿州必看的景點之一,是當地人了解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