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真正的文人畫?這跟“文人”一樣,是一個只有中國人才能理解的概念。它追求的是一種畫外的工夫,強調的是人文情趣的品位與文化意蘊。
追溯文人畫在中國的嬗變之路我們發現,從其發生、發展,至元明以后漸成中國繪畫的主流,對它的爭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到了近代,以徐悲鴻為首的“海歸派”試圖用寫實的理念對文人畫進行改造;而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等則以繼承文人畫的傳統為主,拓展視野,立意改革,為進一步發掘文人畫中的優良傳統做了有益的探索。
對于文人畫這一文化遺產,我們更關注的是它的現代性意義。在社會發生翻天覆地巨大變化的今天,文人畫還有沒有弘揚光大的必要?什么才是它的優秀基因?《名家話收藏》本期力求探索文人畫的精髓,梳理其脈絡,知其利弊,明其主旨,把握其現代性意義,以期對收藏有所裨益。
“文人畫”成為萬能擋箭牌
趙利平:研究中國美術史,文人畫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對文人畫的認識,可能很多人印象中第一個跳將出來的字眼就是“雅”。但最近幾年,文人畫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無論畫得好不好、雅不雅,都先自稱文人畫,這讓初涉收藏的人很迷惑,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文人畫?
劉斯奮:現在畫壇的確有這么一個現象,特別是到北方走一趟你會發現,很多人都喜歡說自己畫的就是文人畫,文人畫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很時髦的帽子。
周國城:現在真正懂文人畫的人少之又少,關于欣賞與被欣賞的關系,似乎還一直沒有理順。很多人和我討論過,說蘇東坡畫的那幾筆竹子,沒什么了不起。的確,竹子誰都會畫,但蘇東坡本身是一個大文豪,修養深。他對竹子、筆墨、書法的理解遠遠超過一般人。如果把隨便畫兩筆就說成是文人畫,那就是對文人畫的錯誤認識,也反映出當前國民整體美術教育水平的某種欠缺。
劉斯奮:但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風氣的變化。如果是在以前,誰都不會把文人畫當帽子來戴。最近兩年出現這個趨勢,我想和中國傳統文化回歸,還有文化自信心的回歸有著內在的聯系。
趙利平:如何正確認識文人畫?
徐志興:宋代的蘇東坡最早提出了“士夫畫”的概念,到明代,董其昌則大力提倡“文人畫”,他對文人畫已經有了很明確的闡釋。
我認為文人畫有下面幾個特點:第一,是以“道”體畫,從道的高度來認識、體驗、闡明并充分發展文人畫。南北朝時期,宗炳提出了“澄懷觀道”的概念,澄清自己的胸懷,量周沙界,心包太虛,這樣畫家的意識才能和大自然融合,天人才能合一。“澄懷觀道”從道德經的角度上來講,無為而無不為,能夠自然而然表現繪畫,表現畫家的情思,表現畫家所觀察的對象,這實際上就是道。
第二,文人畫另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寫意”,以意入畫。現在有些人對于寫意的理解我認為是錯誤的。他們認為想怎么畫就怎么畫,好像這就是寫意,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畫家的“意”要和大自然相合,和大自然的規律相合。
第三,“詩畫合一”。蘇東坡評王維的畫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認為這是千百年來對文人畫一個非常精辟的概括。文人畫強調“大象無形”,強調“取之象外”,強調以意造境。
第四,文人畫要求“以書入畫”。書畫皆以筆線造型,同出一源。書至畫為高度,畫至書為極則。元趙孟頫有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由此可知,一位畫家如果沒有深厚的書法功底,是斷難畫出有書卷氣的好畫來的。
趙利平:看以前的文人畫,似乎大多數畫家都是郁悶、不得志,他們內心壓抑太多,需要抒發。
劉斯奮:董其昌就不郁悶,黃公望則是與世無爭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