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名人名家 >> 逸聞趣事 >> 瀏覽南陽

馮友蘭的“變”與侯外廬的“不變”

2013/11/6 14:17:55 點擊數: 【字體:

馮友蘭的“變”與侯外廬的“不變”
侯外廬
馮友蘭的“變”與侯外廬的“不變”
馮友蘭


    提要:馮友蘭“文革”期間因為“緊跟”而躲過一劫,但他在生命的最后幾年里,焚膏繼晷,以驚人的意志完成了《中國哲學史新編》。侯外廬則因其剛烈而惹禍招身,被迫害致殘,計劃撰寫的《中國思想通史補編》和更為完整的《中國近代思想史》,終因身染沉疴,遂成遺愿。這“變”與“不變”的利弊得失,誰能說清楚呢?從積極意義上講,馮先生的“華麗轉身”透露出政治高壓下讀書人的幾許靈活、隱忍與無奈,侯先生的“不合時宜”則彰顯出某種執著、勇氣和力量。

  一

  用近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哲學史,當始自胡適1919年出版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上)》。不過,《中國哲學史大綱(上)》所涉范圍只限于先秦,胡適原來計劃中的中世哲學、近世哲學部分,終其一生,未克完成。就用近代眼光研究中國哲學史來說,《中國哲學史大綱(上)》是一部開創性的著作,但又是未完成的作品;胡適雖有開山之功,又有未竟之憾。第一部用近代方法寫成的中國哲學通史著作,則是馮友蘭兩卷本的《中國哲學史》。該書上始自先秦孔子,下迄于清代經學。上冊于1931年由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1934年商務印書館一并出版了上、下冊。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后由美國學者卜德譯成英文,于1953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時至今日,該書仍是由中國人撰寫的在西方影響最大的一部中國哲學史著作。此外,馮友蘭還有一部英文著作《中國哲學小史》,亦流行于歐美。此書是馮友蘭于194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的英文講稿,后經整理于1948年由麥克米倫公司出版。該書成于馮友蘭的“新理學”哲學論著“貞元六書”之后,此“小史”體現了作者自己的“新理學”思想體系,雖然在篇幅上遠遜于兩卷本的《中國哲學史》,但寫得精粹透徹。正如作者在本書“自序”中說:“小史者,非徒巨著之節略,姓名、學派之清單也。辟猶畫圖,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惟其如是,讀其書者,乃覺擇焉雖精而語焉猶詳也。”在方法論方面,馮友蘭于30年代中期對“釋古”方法的闡釋,30年代末期關于“照著講”和“接著講”的提法,40年代對“正的方法”和“負的方法”的闡述,五六十年代提出的“抽象繼承法”和“普遍性形式”的思想,等等,都獨具慧心,頗多創獲,推動了中國哲學史學科的近代化轉化。當然,無論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上)》還是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正如書名所示,研究范圍僅限于哲學史,還不是完整意義上的思想史著述。侯外廬先生等著《中國思想通史》則是第一部中國思想通史著作,也是中國思想史學科的奠基之作。《中國思想通史》,凡五卷六冊,洋洋260萬言,它的撰寫始于20世紀40年代后期,成于60年代初,全書于1963年由人民出版社出齊。《中國思想通史》綜合論述了哲學思想、邏輯思想和社會思想,就其所關注的學理問題與遵循的科學規范,正如侯外廬先生在《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序言”中提出并在《韌的追求》中重申的那樣,不外乎如下五點:一,社會歷史階段的演進,與思想史階段的演進,存在著什么關系。二,思想史、哲學史出現的范疇、概念,同它所代表的具體思想,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有怎樣的先后不同。范疇,往往掩蓋著思想實質,如何分清主觀思想與客觀范疇之間的區別。三,人類思想的發展與某一時代個別思想學說的形成,其間有什么關系。四,各學派之間的相互批判與吸收,如何分析究明其條理。五,世界觀與方法論相關聯,但是有時也會出現矛盾,如何明確其間的主導與從屬的關系(侯外廬:《韌的追求》,三聯書店,1985年,第267頁)。

  

  作為20世紀中國哲學思想史領域的奠基者,馮友蘭與侯外廬兩位先生的學術立場和人生軌跡則頗異其曲。在基本學術觀點上馮友蘭的“變”與侯外廬的“不變”,便形成鮮明對照。馮友蘭一生經歷了滿清、民國和新中國的創立和改革開放初期,基本的學術觀點和價值傾向屢有變換,今日之“是”總是在否定昨日之“非”。1949年之后他在“土改”、“文革”、“批林批孔”等歷次政治運動中均有言不由衷的表現。尤其是在“文革”后期的“批林批孔”運動中,馮氏的所作所為更受到后人的廣泛質疑與譏評。對于馮友蘭的“道術多變”,蔡仲德先生則更具同情的理解和歷史的眼光,他指出,20世紀中國學術文化的發展軌跡呈一個“之”字形,馮友蘭一生“實現自我”、“失落自我”和“回歸自我”的曲折歷程恰與之正相符合。這所謂“馮友蘭現象”不是孤立的個案,而具有典型意義,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苦難歷程和中國現代學術文化曲折歷程的縮影。(蔡仲德《“五四”的重估與中國文化的未來》,《東方文化》1996年第3期)就所謂“馮友蘭現象”,亦有學者著文指出:批評馮友蘭的人大多只看到他多變、善變、逢迎、讒媚的一面;而忽略他也有“見侮不辱”的堅毅和超越。“見侮不辱”是一種“不動心”,也是一種“忘情”,將之理解為“無恥”固可,將之視為“堅毅”,亦未嘗不可。我們在論人時,往往過分強調“殺生成仁,舍生取義”的壯烈,而忽略了在亂世中茍全性命所需要的忍耐、堅持與智能。馮友蘭過世之前的力作是《中國哲學史新編》第7卷,“修史”是中國歷朝知識分子對當道迫害的最后反擊,也是一種永恒的抗議。(周質平《氣節與學術———論馮友蘭的道術變遷》,《二十一世紀》2001年8月號,95-101)馮友蘭先生生前,在作于1972年的《贈王浩詩》中,曾有“若驚道術多變遷,請向興亡事里尋”的詩句。這是把社會興亡與道術變遷作因果關聯,多少隱含了自我辯解之意。馮友蘭先生的絕筆之作《中國哲學史新編》第7卷,在對“哲學”的“最后定論”中,重提出金岳霖早年在劍橋所謂“哲學是概念的游戲”的說法。如學者所說,他如此“輕薄”自己的生平志業,也可以解釋為是為自己當年在思想上的改變作一定的解嘲。“哲學”既然是一種“概念的游戲”,那么馮友蘭在“道術”上的幾度變遷,也無非只是一種游戲罷了。后人又何需過分認真呢。(上引周質平文)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讀書報 2013.08.2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