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今報特派北京記者 奚春山/文 沈翔/圖 通訊員 于宙 楊永
▶▶“出口中國思想”
國家標志性文化品牌《文明》與世界最大的數字期刊集團的合同已經簽署,《文明》雜志即將在包括英國、美國和法國在內的206個國家和地區落地。3月3日上午,抽了一口家鄉的“紅旗渠”牌香煙后,首都北京《文明》雜志社社長婁曉琪,向東方今報記者透露了一個好消息。
婁曉琪認為,這好消息標志著中國的文化思想觀念“出口”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他說,這是中國內地首個公開向***銷售的原創品牌平面媒體。
《人民日報》曾經報道,當經濟領域的中石化、中移動向世界五百強挺進時,我們的文化企業卻拿不出一個名揚世界的品牌代表;當美國利用中國的花木蘭故事拍成電影成功占領中國市場時,中國的創意產業幾乎為零。全國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總和,不及德國貝塔斯曼集團一家的年收入。
“西強我弱”的文化傳播格局令國人“英雄氣短”,以至于英國政壇鐵娘子撒切爾夫人斷言: 一個只能出口電視機而不是文化思想觀念的國家,成不了世界大國。
撒切爾夫人的話曾深深刺痛了婁曉琪的心,而令這個河南漢子自豪的是,《文明》雜志及其承載的中華文化思想觀念,終于成功闖進了西方主流文化界。
▶▶搶得“頭彩”
成為中國平面媒體***發行的NO.1,是婁曉琪人生中的又一個“第一”,早在29年前,還是學生的婁曉琪就創造了一個新聞界的NO.1。
1983年6月1日,中國運動員朱建華,如一片羽毛飄過2米37的世界最高橫桿,成為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男子運動員,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在那一刻油然迸發。歡呼的人們不知道,朱建華跳高破世界紀錄的重大新聞,竟是北京體育大學大二學生婁曉琪通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向世界首發的。
婁曉琪說,當時的中國新聞界太缺乏新聞了,大多數記者還停留在報道領導活動的階段,讓他搶得了這個“頭彩”。頭彩的背后是:和他的很多同學不同,從平頂山考入北京的婁曉琪不滿足于本專業領域的知識,天天蹬著自行車,去北大、清華蹭人文、歷史類的課程聽。
大學畢業后,1986年婁曉琪進入北京晚報文體部。1987年,又一個新聞界的“第一”被他搶到:代表中國記者和日本《讀賣新聞》和《朝日新聞》等機構參加“中日青藏考察”。婁曉琪說,按慣例肯定是《新華社》、《人民日報》的記者作為代表參加,但這次活動是他參與策劃與組織的,所以機遇就落到了他頭上。
▶▶婉拒“黃袍”
1990年底,京城名記婁曉琪放棄了新聞記者的光鮮,其間,在他的策劃推動下,北京開城市問題實踐之先河,掀起了文明工程大型公益活動——公廁革命,一舉使北京當時的如廁難問題得到解決,借此機會,婁曉琪發起的、由中央和北京20家媒體聯合主辦創立的“首都文明工程基金會”,也順利成立。
挾解決公廁文明問題的余威,一系列文明工程項目陸續展開:中華世紀壇、城市雕塑、捐電腦下鄉等逐一在京城展開。
2001年12月,“首都文明工程基金會”創辦了《文明》雜志。既能寫文章,又能拉贊助的婁曉琪成為社長兼總編輯。這本雜志的定位為中國第一本視覺人文雜志,以看文明、知中國、走世界作為總體編輯方針和品牌建設原則。
2003年,美國《國家地理》來中國舉辦《國家地理》百年精品展,因同為NGO辦的期刊,內容的相關接近性,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誠邀《文明》雜志共同創辦《國家地理》中文版,成熟的期刊運作經驗和資本運營,這樣的誘惑,擺在婁曉琪面前。但婁曉琪拒絕了,他說,《文明》不能成為《國家地理》的一個中文形式,中國人需要看《國家地理》,但更需要看中國的原創品牌和原創內容。
曾有多位美國總統自豪地說,我是看著《國家地理》長大的。婁曉琪憧憬的是,將來的某一天,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自豪地說,我們是看著《文明》長大的。
中國期刊研究所所長李頻博士認為,在中國期刊國際化的浪潮中,《文明》的婉拒,是特例、更是異數。其背后是對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現代價值、全球價值的認知。
▶▶與奧運共“升”
婉拒了美國人的“黃袍加身”,年輕的《文明》雜志得到了歷史性的機會。
2004年第一次圣火傳到北京的時候,《文明》雜志啟動了“新北京·新奧運”珍藏系列,把火炬在中國傳遞,在北京傳遞的歷程及在世界傳遞的歷程集成了一個集子,在中國代表團到雅典之前裝上了代表團的飛機,送到了雅典,送到了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的手里,包括奧組委官員在內的很多人非常吃驚,說下一屆才是北京奧運,但是這一屆北京已經通過圣火與世界連通。
2008年1月1日,《文明》雜志又推出《奧林匹克宣言》專輯,向全球首發中、法、英三種文字的《奧林匹克宣言》。國家奧委會主席羅格、名譽主席薩馬蘭奇分別為專輯作序并致信祝賀。專輯一出版,即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洛桑奧林匹克博物館等收藏。羅格主席說,《文明》雜志與北京奧運共發展。
李頻說,借《奧林匹克宣言》的發表,7周歲的《文明》成為國際知名品牌期刊。
▶▶家鄉特刊
奧組委能相中《文明》雜志,婁曉琪說,得益于《文明》的國際化視角,雜志社和全球300多位知名攝影師簽約,他們的作品借《文明》登陸中國。
據了解,在2006年,《文明》已實現了盈利,目前20元一本的定價,也已被市場接受,河南的很多讀者都是自費訂閱。作為高端的視覺人文雜志,包括季羨林在內的國內重要的學者,都在為《文明》撰稿,但讀者群體卻很寬泛。
婁曉琪認為,不分陽春白雪、下里巴人都可以看《文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一個職業工作者,一個企業的老總,有過行走全世界很多地方的經歷,有著非常豐富的創業經歷,他會通過《文明》觸發職業上的創意和靈感。一個七八十歲的老人有一生的生活積淀,看到《文明》當中的一些老照片,會重新喚起當年的生活記憶。
令家鄉父老高興的是,河南的省會鄭州,也享受了一次奧林匹克的待遇,2009年,共和國成立60周年之際,“文明中國·魅力城市”開篇之作《中國鄭州》特刊,第一次使用文明傳播的思想,深入解讀了鄭州的歷史和現實。
繼鄭州之后,安陽、登封,相繼成為《文明》特刊,中原的獨特魅力借《文明》的舞臺發揚光大。
■ 點評
在改變中國思想觀念出口“逆差”的大挑戰中,厚重中原文化熏陶的河南漢子婁曉琪開了歷史先河,不畏艱難、敢拼會贏,做出“精氣神”的河南品質,成為婁曉琪成功人生的注腳。
點評人:河南省人民政府駐京辦副主任劉金山
■ 人物檔案
婁曉琪,生于河南平頂山,曾就讀于北京體育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教育學學士、工商管理碩士、管理學博士。先后任首都文明工程基金會和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執行會長兼秘書長、北京市文化發展中心主任、文明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資本市場雜志社執行出版人兼總編輯。
獨立創辦中國第一本視覺人文精品雜志《文明》,主持并主編文明雜志社完成國際奧委會唯一授權的以奧林匹克為主題的十冊《新北京·新奧運》系列珍藏特刊。(原標題:《河南人在北京》 婁曉琪 用“中國思想”影響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