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三門峽 >> 文化遺產 >> 文化遺產知識 >> 瀏覽三門峽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保護文化遺產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市文化新聞出版局黨委書記、局長王朝周訪談錄

2013/12/9 17:05:53 點擊數: 【字體:


    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份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文化遺產日”。今年6月12日是我國第五個“文化遺產日”,在節日即將到來之際,本報記者采訪了市文化新聞出版局黨委書記、局長王朝周。
    
    記者:王局長,請您談一談我市文化遺產的總體情況。
    
    王朝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給我們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既有物質形態的“有形”文化遺產,又有主要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下來,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門峽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區位優勢,使三門峽歷史文化遺產呈現出了濃厚的地域性和多樣性。特別是地下文物,以數量多、面積大、分布廣、價值高、內涵豐富而聞名。目前,全市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00余處。全市有博物館6座,館庫藏文物7萬余件。2007年以來,經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我市新發現文物點5200余處,全市共有5985處文物點登記在冊,其中,仰韶村遺址的發現開啟了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之先河;廟底溝遺址承仰韶、接龍山,被考古界稱為“廟底溝類型”或“廟底溝文化”時代;虢國都城上陽城遺址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西周時期三大城址之一;鑄鼎原遺址群是華夏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選址之一。
    
    我市文化積淀豐厚,民間文化地域特色鮮明、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2009年以來,我市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共收集非遺線索11.6萬條,確立縣級項目7200個、三門峽市級項目1055個。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逐步建設起市縣兩級的名錄體系。目前,在國務院已經公布的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保護名錄中,我市靈寶剪紙、盧氏剪紙、陜縣地坑院營造技藝等3個項目入選。省政府公布的兩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和代表性傳承人名錄中,我市20個項目、20名傳承人分別入選。
    
    沒有文化底蘊的城市就是一座沒有靈魂的城市。我市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必將為我市經濟騰飛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記者:伴隨我市如火如荼的經濟建設,我市的文物保護工作都做了哪些工作?
    
    王朝周:多年來,我市堅持“規劃先行,項目帶動,突出重點,全面推進”的原則,共啟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工程15項。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工程2項,分別是義馬鴻慶寺石窟和寶輪寺塔保護工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工程有盧氏城隍廟、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安國寺、崤函古道等13處。特別是2009年,陜縣投資110萬元,完成了安國寺二期維修工程;澠池縣投資115萬元,完成了劉少奇舊居的維修及陳列展示提升工程;省計委對義馬鴻慶寺投資800萬元、對市博物館投資500萬元,進行了綜合整治。這些文物保護工程的實施,不僅有效地保護了文物,而且提升了文物景區的展示和服務水平,為我市文化旅游業的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地推動了我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記者:請您結合文物保護法談一談我市文物保護法制建設情況。
    
    王朝周:市委、市政府歷來對我市的文物法制建設高度重視,多次以政府名義下發文件,加強我市的文物保護法制建設。1989年以來,市政府先后公布了兩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6處;相繼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關于加強田野文物保護工作的緊急通知》、《三門峽市古代大型遺址保護管理辦法》和《虢國墓地保護管理辦法》、《李家窯遺址保護管理辦法》、《廟底溝遺址保護管理辦法》、《陜州故城保護管理辦法》等專項大遺址保護辦法。各縣(市、區)政府按照屬地管理原則,也公布了有關專項保護管理辦法。這些政策和法規的出臺,形成了由國家、省、市、縣多層次的文物保護法律體系,為我市的文物保護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礎,促進了對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
    
    記者:請結合我市實際談一談文物保護與經濟建設的關系,我市是如何做到既有利于文物保護,又有利于經濟建設工作的。
    
    王朝周:經濟要發展,文物要保護。隨著我市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經濟社會的進步為文物保護事業注入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促進了文物保護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同時,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又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梢哉f,二者是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以李家窯遺址為例,李家窯遺址是西周虢國都城所在地,占地33畝,位于城市中心區域,是許多開發商十分看好的黃金地段。但市委、市政府高屋見瓴,果斷決策,文化(物)部門積極努力,開拓創新,將李家窯遺址辟為城市公共綠地予以保護,建成了虢國公園,既增加了城市綠地面積,又有效地對李家窯遺址進行了保護。
    
    近年來,在我市的經濟建設中,各級文化(物)部門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先后建成了三門峽市博物館、虢國博物館、寶輪寺塔苑、仰韶文化博物館、靈寶市博物館、甘棠苑、虢國公園景區等文化景區項目。這些景區已成為城市的綠色空間和公共設施,不僅有效地保護了文物,而且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增加了城市文化內涵,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記者:能否談一下在具體的文物調查、勘探和考古發掘方面,是如何服務經濟建設的?
    
    王朝周:《文物保護法》第二十九條明確規定:“進行大型基本建設工程,建設單位應當事先報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組織從事考古發掘的單位,在工程范圍內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進行文物考古調查、勘探。”
    
    由于地下文物存在不可預見性,加之我市地下文物資源豐富,保護文物的責任就更加艱巨。我們始終堅持“圍繞全市工作大局,積極服務經濟建設”的宗旨,在保護文物的前提下,服務經濟建設,服務社會發展。多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市發改委、市城建規劃和土地規劃部門的全力配合下,形成了一系列的文物保護管理機制。全市的大型建設項目,從建設工程選址開始,文物主管部門就先行介入,參與規劃涉及文物保護方面的價值評估、認證意見。其他建設項目,在規劃用地之前,必須事先由文物行政部門組織專業人員進行文物調查、勘探與考古發掘,經有關專家評審、評估、認證后作出結論,規劃部門根據文物主管部門的意見,辦理施工審批手續。
    
    為了服務我市經濟建設特別是重點項目建設,我局采取兩項措施:一是縮短報批時間。對市委、市政府確定的重點建設項目,文物的調查、勘探與考古發掘的報批承諾時限,由原來的5天縮短到3天。二是開展優質服務。對重點項目實行提前介入、專人負責、上門服務、發放優質服務承諾卡等辦法,切實保障項目建設順利進行。
    
    近十年來,我市文物考古發掘部門配合我市經濟建設,進行文物搶救發掘500多次,發掘各時期古墓葬近8000座、古遺址2萬多平方米,有效地保護了我市文化遺產,為建設文化強市作出了積極貢獻!【原標題:保護文化遺產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市文化新聞出版局黨委書記、局長王朝周訪談錄】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西部在線 2010年6月9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