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藝相當成熟,器物規整精美,多為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灰陶與黑陶較為少見。其裝飾以彩繪為主,于器物上繪精美彩色花紋,反映當時人們生活的部分內容及藝術創作的聰明才智。另外還有磨光、拍印、等裝飾手法。造型的種類有杯、缽、碗、盆、罐、甕、盂、瓶、甑、釜、灶、鼎、器蓋和器座等,最為突出的是雙耳尖底瓶,線條流暢、勻稱,極具藝術美感。
由于時間跨度與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須分類加以區別,主要有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
仰韶文化彩陶代表作品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 高54厘米, 口徑6.5厘米, 1972年陜西臨潼縣姜塞出土,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此瓶為細砂紅陶,是當時的汲水工具,小口,尖底,深腹,腹側有兩耳,可系繩。當瓶空時,重心靠上;汲水時,瓶倒置水中,水便注入瓶內,使重心下移,瓶自動豎起,使用方便。這是仰韶文化遺存中特有的產品,距今約6000年,設計美觀,實用性很強,體現了當時仰韶人的智慧。
仰韶文化彩陶,高21.6厘米,口徑2.1厘米,1958年陜西寶雞北首嶺出土,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泥質紅陶,遍體磨光。器形尤如葫蘆,小口,細頸,闊肩,扁腹,肩腹間有脊棱,腹下部收,小平底。瓶身以黑彩繪水鳥銜魚紋。造型秀美,構圖簡單生動。(來源:中國科普博覽) 【原標題:仰韶文化彩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