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廟底溝遺址諸時期的文化面貌
廟底溝遺址是一處以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西王村類型以及廟底溝二期文化為主要內涵的文化遺存。其中最豐富的當數廟底溝類型。從距今5900年到距今4800年這長達1100年左右的時間段內,古人類的活動相當頻繁,因而遺留了大量的遺物和遺跡。
(一)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這是廟底溝遺址堆積最為豐富的文化遺存,遺跡主要有壕溝、房基、陶窯、窖穴、灰坑等。
這個時期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器型規整,種類齊全。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粗紅陶為主,器物均手制,主要以泥條盤筑法制成,口沿多經慢輪修整。器表紋飾以 線紋為主。這個時期是彩陶的鼎盛時期,彩繪顏色主要是黑彩,還有不少紅彩和赭彩;彩繪多飾于器腹和口沿上;白衣彩陶也占一定的數量;彩陶的圖案紛繁復雜, 以圓點、弧線三角為母體而構成色澤鮮艷、變化多端的圖案,給人以充滿生命力的動感之美。彩陶的圖案就其內容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裝飾性很強的植物花卉形圖 案,這占圖案的主流;另一類則是動物花紋,這類圖案不多,主要是變體的鳥紋和魚紋。另外還有個別動物和鳥首的塑像。這些精美絕倫的彩陶藝術充分體現了廟底 溝的先民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還有骨、陶質工具。其中,數量眾多的打制石“盤狀器”有大小、厚薄之分,這種特殊器物的用途多年來一直被爭論著。
(二)仰韶文化西王村類型
這一時期的遺存主要是灰坑等遺跡。陶器以泥質灰陶和紅陶及夾砂深灰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此時的紅陶陶色多不純正,如泥質紅陶實為泥質橙黃陶;紋飾以橫籃紋 居多,另有附加堆紋、線紋和弦紋等,彩陶還有少量發現,但多為單一的黑彩,且圖案簡單,主要是平行線紋和網狀斜格紋。主要器形有喇叭形口尖底瓶、折沿夾砂 罐、寬折沿盆、罐形鼎等。
(三)廟底溝二期文化
廟底溝遺址中廟底溝二期文化的遺跡和遺物也占了相當的比例。
遺跡主要有房址、陶窯和窖穴、灰坑等。此時的房址多為圓形半地穴式,房內布置考究。
此時的墓葬均為單人土坑豎穴墓,墓葬的方向一致,頭南腳北,基本上為仰身直肢葬。只有2座墓葬有隨葬品,也僅為一泥質紅陶小杯而已。
陶器以夾砂灰陶和泥質灰陶為主;器表紋飾以籃紋為主,次為磨光陶、附加堆紋,有極少量的彩繪陶;陶器的陶胎略顯厚重,制法粗樸。主要器形有夾砂折沿罐、大口罐、小口平底罐、鼎、灶、刻槽盆等。
石器以磨制為主,打制石器的數量已開始減少,主要種類有石刀、斧、錛、鑿等,另有一定數量的骨器和蚌器。
(四)遺址的個別單位中還發現了龍山文化時期、二里頭文化時期以及兩周時期的文化遺物。但這些都只是零星的發現,不過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廟底溝遺址的延續性較長。
三、廟底溝遺址及其相關問題
廟底溝遺址是一處涵蓋仰韶文化、仰韶時代向龍山時代過渡的文化為主的文化遺存早在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時期,就已經初步形成了完整的聚落結構。在它的東西兩 面都有壕溝相環,這些壕溝在當時不僅具有防御性質,而且依據地勢還具有防洪排水的功能。居住區主要分布在遺址的中部和西部,在圓形的半地穴式和方形的淺地 穴式房址之間,大量散布著窖穴和灰坑。制作陶器的陶窯集中分布在遺址的西部,說明當時已有了專門的制陶作業區。從出土的生產工具種類看,以農業生產工具為 主,同時還有漁、獵、采集和手工業工具,由此可反映出當時的經濟結構狀況。從出土的數量眾多、絢麗多姿的彩陶和一些精致的手工藝品中,可以看出當時人們高 超的手工技術和充滿浪漫色彩的豐富的想象力。廟底溝遺址的花卉圖案影響范圍極廣,可謂遍及大半個中國。根據蘇秉琦先生的研究,這些花卉應主要是以菊科和薔 薇科兩種花卉的花瓣為母體的。所以有學者認為廟底溝的先人以花為圖騰。還有的學者認為這種花卉圖案可能與華山和華夏族的得名有關。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時 期的個別灰坑中,出現了隨意棄置尸體的現象,而且有的尸體明顯呈掙扎狀,說明是非正常死亡,從這里也可以反映出社會性質的某些微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