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雕塑
花木蘭的故鄉到底在哪里?歷史上曾經爭論不休。徐鵬在1962年出版的第97期《中華活頁文選》中的文章《木蘭詩》里指出:“關于木蘭的姓氏和籍貫……有人說她是譙郡人,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有人說她是黃州人,有人說她是商丘人。”據史料記載,無論是譙郡、宋州或商丘,指的都是虞城縣營廓鎮周莊村小魏莊這個地方。
木蘭祠位于虞城縣營廓鎮周莊村,現存有記載木蘭身世的元、清記事碑兩通,并有木蘭當年辭世的陵墓。據史料記載,唐代在此處建有木蘭廟。金泰和年間,重修大殿、獻殿各3間,并塑木蘭像。元代元統二年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修祠立碑。至民國初年,木蘭祠已經占地萬余平方米,另有祠地400多畝,原祠三節院落,有坐北朝南大門、大殿、獻殿、后樓和各院東西配房等百余間。大殿內塑有木蘭閨裝坐像,獻殿塑有戎裝像,后樓塑有木蘭全家像。祠殿內外,有歷代名人撰文、題詩、書畫及香火碑60多通。1943年該祠不幸毀于戰火,現幸存祠碑兩通:一通為元代《孝烈將軍祠像辯證記》碑,碑文詳細記載木蘭的身世、英雄事跡及歷代修祠情況;一通為清代《孝烈將軍祠辯誤正名記》碑,于嘉慶十一年立。
大量的史料證明,木蘭故里在虞城早已為大家所認同。1981年出版的《中國名勝詞典》把木蘭祠作為詞條已列入其中,并注明其在虞城。1990年出版的《中國測繪地圖冊》,在虞城西南部標著:木蘭祠。
“木蘭文化”的影響力在于其深邃的“木蘭精神”。市委書記王保存曾撰文對“木蘭精神”進行了高度概括:保家衛國,忠孝兩全;不畏艱險,英勇善戰;不慕榮華,淡泊名利;敢想敢做,敢為人先。
“近年來,虞城縣在大力發展工業經濟的同時,緊緊抓住‘花木蘭故里’這一文化資源上的優勢,通過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舉辦高規格的木蘭文化節、經貿洽談會及學術研討會等活動,加強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不斷唱響‘木蘭’文化品牌。”虞城縣縣委書記張新說。
教育部中國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有鵬說:“通過到虞城考察,我不僅感受到了木蘭精神,而且領會到了木蘭精神在當地百姓中的力量。木蘭是女中豪杰,木蘭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奇葩,是特殊的文化符號。我們要把木蘭精神推向世界,要以木蘭文化為龍頭,帶動虞城的快速發展。”
因為木蘭大忠、大孝、大節、大義,她首先贏得了當地勞動人民的敬仰,同時,她的精神也凈化著當地勞動人民的心靈,影響了當地的民俗。至今,當地人尊稱花木蘭為“花姑奶奶”,稱姑娘為“花娘”。
每年農歷四月初八,當地老百姓都認為這天是花木蘭的生日,百姓們舉辦廟會,共同祭奉花木蘭。每月農歷的初一、十五,當地老百姓到木蘭祠燒香的絡繹不絕。另外,在當地老百姓當中流傳著許多木蘭顯靈懲惡揚善的故事,他們已把木蘭當成了神。針對木蘭家鄉在虞城的事實,2007年,虞城縣委、縣政府向中國民協申報虞城為“中國木蘭之鄉”。3月25日至3月27日,“中國木蘭之鄉”考察驗收組對虞城縣進行考察驗收。考察驗收匯報會上,專家們對虞城木蘭文化建設予以高度評價,一致同意授予虞城為“中國木蘭之鄉”。
中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原副所長、研究員郎櫻說:“民間有許多有關木蘭的習俗,木蘭有關史實依據充分,材料豐富,完全符合授予‘中國木蘭之鄉’的條件。在文化建設方面,虞城有木蘭研究協會,還舉辦了木蘭文化節,同時,虞城有許多以‘木蘭’命名的企業和工業產品,證明木蘭文化和經濟建設已緊密連鎖。我同意授予虞城縣為‘中國木蘭之鄉’。”
中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楊恩洪說:“《木蘭詩》我耳熟能詳,但真正感受木蘭文化的是木蘭祠。根據有關資料,可以確定木蘭故里就在虞城縣營廓鎮。虞城木蘭的大忠、大孝、大節、大義得到了大力弘揚,虞城縣百姓的理念中早已注入了木蘭精神。木蘭文化應進一步挖掘、深化、開發一些以木蘭為題材的音樂、舞蹈、戲劇甚至影視作品,開發有關木蘭的文化設施和有關木蘭品牌的產品。”河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神話學會副會長,中國地域文化協會副會長,教育部中國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有鵬說:“通過考察,我不僅感受到了木蘭精神,而且領會到了木蘭精神在當地百姓中的力量。木蘭是女中豪杰,木蘭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奇葩,是特殊的文化符號。木蘭有容納四海的胸懷,有替父從軍的大孝,在她身上表現出了中華民族傳統的‘仁、義、禮、智、信’美德。我們要把木蘭精神推向世界,要以木蘭文化為龍頭,帶動虞城的快速發展。”
中國民協副主席,河南省民協副主席、秘書長,河南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主任、專家組組長夏挽群說:“考察木蘭祠時我得到了一枚紀念章,紀念章上木蘭頭戴光環,像神的模樣。死而為神者必是有大功業的人,木蘭替父從軍,保家衛國,功成后棄官返鄉淡泊名利,對人很有感染力。加強文化建設是一個重要的事情,我們要把木蘭文化打造成民族精神的象征。作為木蘭故里的虞城縣,要對木蘭文化進行大力宣傳,把它宣傳到國外。我同意授予虞城縣為‘中國木蘭之鄉’,但這只是木蘭文化建設的開端,木蘭文化需要保護、開發、搶救。”
最初把木蘭故事改編成戲劇在社會上傳播的是明代著名戲劇家徐渭。此后,隨著影響的逐步擴大,木蘭成了巾幗英雄的代表人物,成了社會學習的典范和楷模。京劇大師梅蘭芳演出的《木蘭從軍》和豫劇大師常香玉改編演出的《花木蘭》,更使木蘭的名氣遠揚。
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將木蘭的故事改編成動畫片搬上銀屏,征服了世界,木蘭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2000年,香港拍攝了44集的電視連續劇《花木蘭》,北大星光集團也聘請香港著名導演馬楚成拍攝電影大片《花木蘭》。2000年4月,由國家郵政局發行的《木蘭從軍》特種郵票問世,商丘市和虞城縣分別舉行了隆重的郵票首發式慶典活動。2004年,由河南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立項,河南歌舞劇院創作演出的大型歌舞劇《木蘭詩篇》隆重推出,并在澳大利亞和美國演出獲得成功,轟動了整個華人世界。2007年5月,虞城縣被中國民協授予“中國木蘭之鄉”稱號,并批準掛牌成立“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11月3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授牌儀式及新聞發布會;2008年6月,“木蘭傳說”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9月,河南省“中國民間文化之鄉”建設縣市長論壇在虞城縣召開.
今年9月22日由星光國際傳媒集團,北大星光集團,商丘市委、市政府,虞城縣縣委、縣政府,湖南電廣傳媒,上影集團,小馬奔騰,保利博納聯合主辦的“花木蘭”高峰論壇在北京長城賓館舉行,來自星光國際傳媒集團、北大星光集團、北京大學、全國民協、湖南電廣集團及有關新聞單位、影視單位的100多人參加了論壇。電影《花木蘭》的片方代表星光國際董事長王吉吉、總裁劉沙白、電影發展總監張芙和虞城縣縣委書記張新、商丘日報社社長劉道明等參加了論壇,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蘇鎮、電影《花木蘭》編劇張挺、新影聯總經理高軍、中國民協副秘書長趙鐵信、星光國際總裁宋光成等就“花木蘭文化內涵及現實意義”、“花木蘭何以成為傳奇”、“經典故事改編的繼承與創新”、“經典題材電影市場的那個現狀”、“影視作品對當地旅游業的推動作用”等論題發表演講。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國電影報、北京日報、北京青年報、北京晚報、新京報、新浪網、東南衛視等20多家新聞單位到會報道。
10月26日由省婦聯、省旅游局、商丘市政府主辦、虞城縣政府承辦的第五屆國際木蘭文化節舉辦……《花木蘭》電影投資方北京星光國際傳媒集團董事長王喆、總裁宋光成,以及《花木蘭》電影導演馬楚成和主演趙薇、房祖名、徐嬌也應邀出席了開幕式。馬楚成、趙薇、房祖名、徐嬌四人愉快地接受了“中國木蘭之鄉”榮譽市民證書,并和虞城縣1600多名中學生一起誦讀了《木蘭辭》。同時,劇組還向木蘭故里捐贈《花木蘭》電影道具,以表達對于花木蘭的敬仰之情和對木蘭故里的真誠祝福。10月26日,參加中國·商丘第五屆國際木蘭文化節開幕式之后,《花木蘭》電影投資方北京星光國際傳媒集團董事長王喆、總裁宋光成,《花木蘭》電影導演馬楚成以及主演趙薇、房祖名、徐嬌來到虞城縣營廓鎮木蘭祠進行祭拜瞻仰。祭拜儀式上,王喆、宋光成、馬楚成、趙薇、房祖名、徐嬌分別向巾幗英雄花木蘭塑像上香祭拜。隨后,《花木蘭》劇組全體成員分別向木蘭祠贈送木蘭軍牌,并興致勃勃地參觀了木蘭祠。趙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自己很榮幸能夠飾演花木蘭這一偉大女性的角色,并且有緣來到花木蘭的故里虞城進行拜祭,感到非常高興。希望木蘭家鄉的廣大觀眾朋友能夠喜歡、支持《花木蘭》這部電影。房祖名告訴記者:“《花木蘭》這部電影拍得很真實。通過拍攝電影,不僅提升了我的演技,也讓我進一步了解了商丘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更是從花木蘭這位女英雄身上學到了不少的知識。希望這部電影能得到商丘人民的鼓勵和支持。”
11月26日20時,由香港著名導演馬楚成執導,趙薇、陳坤、胡軍、房祖名等影視明星聯袂主演的電影巨制《花木蘭》在木蘭故里虞城縣木蘭大劇院首映, 比當晚在全球各大電影院線公映的時間提前4個小時,也打響了今年競爭激烈的賀歲檔的第一炮。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德才,市人大副主任胡家印,市政府副市長史戰芳,市政協副主席崔道山及北京星光國際傳媒集團商務總監萬軍女士、上海東方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代表袁瑩瑩女士出席。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德才,虞城縣縣長何振嶺等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首映式由副市長史戰芳主持。
電影《花木蘭》由虞城縣與北京星光國際傳媒集團聯合拍攝,該片一改好萊塢卡通式的手法,具有強烈的中國元素和深厚的中華歷史文化底蘊,續寫了一部國人心中原汁原味的傳奇故事,塑造了一個極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巾幗英雄形象。首映式由商丘市人民政府、虞城縣人民政府、北京星光國際傳媒集團、上海東方影視發行有限責任公司共同舉辦。
木蘭花開別樣紅,虞城舉全縣之力,強力提升和打造“木蘭文化”。在虞城縣及商丘市的其他地方,木蘭精神更是深入人心。全國聞名的“木蘭民兵班”是解放初期由虞城縣稍崗鄉趙莊村的11名姑娘組成的,雖然后來人員多次更換,但木蘭精神卻永在她們心中。她們擔負著縣境內隴海鐵路安全的巡邏任務,幾十年來,沒發生過一次事故。木蘭精神不僅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更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在虞城縣以及周邊市區,以木蘭為名稱的單位企業很多,以木蘭為品牌的產品更是不計其數,虞城縣知名的“河南木蘭紡織集團公司”、“木蘭食品有限公司”、“木蘭篩板廠”、“木蘭木業公司”、“木蘭面粉廠”、“木蘭服裝廠”、“木蘭大藥店”等眾多企業,不僅在全縣的經濟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在弘揚木蘭文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虞城“木蘭傳說”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確定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1993年,虞城縣為了重現木蘭祠的歷史舊貌,挽救這一歷史古跡,籌措資金500萬元在木蘭祠的原址上重修了大殿和祠院,整修了元代和清代的兩通石碑,使木蘭祠的占地面積達到7000平方米,基本上再現了木蘭祠的原貌。2006年4月,縣財政又投入100多萬元對木蘭祠進行大規模維修,后來又建了由我國當代著名將軍、作家、書畫家為歌頌木蘭精神而題贈的書法碑林,建了毛澤東主席書法作品《木蘭詩》詩壁,并對景點周邊環境進行了綜合整治。目前,木蘭祠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政府首批掛牌的旅游景點之一。
為了更好發掘和保存木蘭文化,珍惜這一寶貴的文化資源,虞城縣委、縣政府從1993年起就組織成立了“木蘭文化研究會”,從木蘭的生平、故里、精神內涵、社會影響、歷史遺跡等多個方面開展研究工作,現已出版《木蘭文獻大觀》、《巾幗英雄花木蘭》、《木蘭文化節資料匯編》、《金菊園木蘭特刊》等書籍,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規模。
延伸木蘭文化研究成果,讓它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也是虞城縣重點做好的工作之一。縣政府協同河南省旅游學會旅游地理專業委員會、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國對外建筑總公司城市規劃設計所等單位,共同研究開發木蘭故里的旅游和文化資源,現已取得了如下成果:木蘭故里旅游景區建設項目已被省旅游局批準、立項;1999年2月完成了《木蘭故里旅游景區建設規劃》的編制及評審;2001年6月《木蘭故里旅游景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評審;旅游區已累計投入資金3000萬元,實施了道路、基本景點的建設及局部的旅游服務設施建設。為辦好第五屆木蘭文化節縣里投3000萬修建了木蘭文化公園,公園占地面積200畝,由上海同濟大學設計院負責設計,主要景觀包括由中央美院美術大師張大生教授設計制作的木蘭文化景墻、木蘭辭景觀墻、歷史文化景墻、木蘭大型雕像等建筑。其中,中央看臺位于文化廣場的中部。木蘭文化墻高3.05米位于看臺背面,通過16幅木蘭從軍的浮雕再現木蘭從軍的故事。歷史文化景墻位于文化廣場東西向軸線兩側,通過四面景墻展示虞城歷史名人和重要文化事件。投資100萬元安裝完成了60平方米室外彩色大屏幕。投資285多萬元完成了木蘭大劇院附屬設施建設工程。投資200萬元對木蘭祠進行維修、綠化。投資4000余萬元新建了四星級“木蘭國際大酒店”。投資8100萬元對城區道路和節會期間所經道路進行修整、綠化。
縣委、縣政府將木蘭文化不斷做深做活,啟動木蘭祠修復系列工程,重現木蘭祠的歷史景觀。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縣里采取拿一點,號召全縣人民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一點的辦法,多方籌集資金300多萬元,于1992年啟動了木蘭祠修復工程。在此后的10余年間,又陸續修建了木蘭公園、木蘭陵園及木蘭碑林等。恢復重建后的木蘭祠,是河南省人民政府首期掛牌的旅游景點之一。每年到此觀瞻拜謁的海內外人士絡繹不絕。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布赫、全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原武漢軍區司令員楊得志、人民日報社原社長邵華澤等領導同志都先后親臨拜謁,并欣然命筆題字留念。
近年來,虞城縣緊緊抓住這一文化資源上的優勢,通過舉辦“木蘭文化節”、經貿洽談會及學術研討會等活動,加強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培育和唱響“木蘭”文化品牌。2008年,作為加快該縣公益文化建設的一項重大舉措,木蘭大劇院的落成,進一步提升了該縣文化發展水平,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在全縣廣泛開展了學木蘭拳、木蘭舞、木蘭體操、木蘭腰鼓等多種體育活動,組織成立了木蘭盤鼓隊、木蘭秧歌隊、木蘭武術隊等多種群眾性體育文化組織。整理出版有關木蘭文化的史料、傳說、書畫等書刊,保護和整理木蘭文化。縣木蘭文化研究學會先后出版了《木蘭文獻大觀》、《木蘭節文化資料匯編》、《木蘭書畫集》等一百多萬字的書籍,縣老年協會編輯出版了以反映木蘭文化為主的刊物《金菊園》,縣文聯編輯出版有文學刊物《木蘭文學》。還在全縣的重要場所塑木蘭雕像、設形象標語等,使全縣處處展現木蘭形象,事事洋溢木蘭精神。
虞城縣將 “木蘭”這一文化品牌作為一種“軟實力”,提高了虞城經濟社會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通過多種舉措,使文化品牌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讓虞城這個農業大縣開始有了脫胎換骨的大變化、大發展,“木蘭文化”成為虞城區域經濟發展的興奮劑。
“近年來,虞城縣通過實施文化品牌戰略,加大對文化建設扶持力度,不斷提升‘木蘭文化’影響力,使得文化產業生機勃勃,文化資源優勢變為產業優勢,實現了縣域經濟與‘木蘭文化’比翼齊飛。”虞城縣縣長何振嶺說。據了解,虞城縣已經利用木蘭這個響亮的品牌,注冊了600多個以“木蘭”命名的品種和企業,如木蘭紡織集團、木蘭食品、木蘭牌紅富士等等。特色文化品牌增添了招商引資的魅力。不少投資商說:“我們就是看中了‘木蘭故里’這個品牌才來虞城投資的,這里不僅區位優勢好,而且文化底蘊深厚。”近幾年,虞城利用“花木蘭故里”、“中國木蘭之鄉”等文化品牌招商引資100多億元。今年前9個月,該縣共落地3000萬元以上項目28個,其中3億元以上項目2個;直接利用境外資金760萬美元。確立了“壯大規模、培育龍頭、打造名牌、發展集群”的發展思路,對民營經濟放手、放開、放膽發展,形成了虞城縣工業集聚區、私營個體經濟開發區、稍崗鋼卷尺特色工業基地和站集紡織工業帶等4個規模較大的工業集聚區,產生了以棉紡織、鋼卷尺、速凍食品、腸衣等為主的4個產業集群。如今,以科迪集團、阿姆斯果汁有限公司、木蘭食品公司、雙洋食品公司為龍頭的食品加工業的迅速崛起,已上升為工業經濟的第一支柱,成為領跑全縣縣域經濟發展的生力軍。以“木蘭”命名有的600多個,如木蘭紡織集團、木蘭食品、木蘭電器、木蘭牌紅富士等。“木蘭文化”已經成為虞城區域經濟發展的興奮劑。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大提高了虞城在國際國內的知名度,樹起了對外開放的良好形象,增添了招商引資的巨大魅力,國內外客商紛至沓來。近幾年,虞城利用“中國木蘭之鄉”這個品牌招商引資100多億元。
虞城縣連續舉辦了5屆木蘭文化節及經貿洽談會,木蘭文化節已經成為商丘市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更是虞城縣的一件大事。通過積極申報,國家郵政局于2000年發行《木蘭從軍》特種紀念郵票,同年4月份,國家郵政局在商丘市舉行了隆重的木蘭郵票首發儀式,還在《人民日報》上刊發五六個版的宣傳廣告。第五屆節會期間,我市共簽約投資項目102個,簽約資金55.7億元,其中落地虞城項目86個、簽約資金46.7億元。
木蘭文化已成為推介商丘的一張靚麗名片,隨著她的影響力的不斷走向世界,將綻放出更加璀璨耀眼的光彩。
閱讀鏈接
【人物】
據說花木蘭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歡練武。花木蘭的父親以前是一位軍人,從小就把木蘭當男孩來培養。木蘭十來歲時,他就常帶木蘭到村外小河邊練武,騎馬、射箭、舞刀、使棒。空余時間,木蘭還喜歡看父親的舊兵書。
北魏經過孝文帝的改革,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較為安定。但是,當時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木蘭的父親年紀大了,哪能上戰場呢?家里的弟弟年紀又小,于是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12年的軍隊生活。去邊關打仗,對于很多男人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更不要說木蘭又要隱瞞身份,又要與伙伴們一起殺敵。但是花木蘭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12年后勝利還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想請她做大官,不過被花木蘭拒絕了。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淳樸。1998年,迪斯尼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
【年代】
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辭》(又作《木蘭詩》)(約作于北魏遷都洛陽以后,中經隋唐文人潤色)的描述,對于花木蘭的歷史年代問題:
目前有兩種主要的民間說。
第一種說法是:
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且表現突出,但卻無人發現她是女子。戰爭結束后,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拒絕。
第二種說法是:
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勛。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主要應歸功于《木蘭辭》這一首北朝民歌的絕唱,這是一篇由宋代郭茂倩編的長篇敘事詩歌,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木蘭辭》是公認的北朝民歌,和隋朝缺乏密切的關系,這種隋朝末年的說法卻與全文多處有沖突,但是不知道為何會流傳這種說法。)
【故里】
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確載,因此,木蘭之爭歷代有之。最早言及木蘭籍貫的是東晉末、南北朝初的何承天,他在《姓苑》一書中言木蘭任城人。他認為木蘭姓木,乃孔子的弟子端木賜(子貢)之后。端木氏曾因避仇而改姓木。子貢原籍魯國,即今曲阜一帶,東晉南北朝時,曲阜曾屬任城郡,所以何承天稱木蘭是任城人,不過此說學術界并不認可。當前爭議最激烈的有安徽亳州、河南虞城、湖北黃陂、陜西延安四個地方。
虞城縣營廓鎮是木蘭故里,有花木蘭祠為證。在京九鐵路線上,有個虞城木蘭站,不遠處即為花木蘭祠,是隋朝木蘭故居所在地。祠始建于唐代,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門、大殿、獻殿、后樓和各院落,共有百余間。大門過道內,塑有花木蘭的高大戰馬;大殿內,塑有花木蘭戎裝出征像和兩側侍衛;后樓塑有花木蘭少女像、全家合歡像;祠殿內外,有歷代官吏、名人贊美花木蘭的撰文、題詩、書畫等碑刻十余通。如唐代杜牧詩:“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佛云堆上祝明妃”。可惜,原祠毀于1943年一場戰火,近年重修,尚有元代、清代祠碑保存完好。2007年5月22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作出決定,命名虞城縣為“中國木蘭之鄉”,并同意虞城縣掛牌成立“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這意味著,木蘭故鄉在虞城已經獲得權威機構的最終認可和確定。 (原標題:木蘭文化昭天下)
來源:商丘網—商丘日報 2009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