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約前369-前286),莊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漢族,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戰國時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說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他與道家始祖老子并稱為“老莊”。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學。莊子曾作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對于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在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為“南華真人”,后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又被道教隱宗妙真道奉為開宗祖師,視其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莊子一生著書十余萬言,書名《莊子》,《莊子》一書也被稱為《南華真經》。其文章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后世文學有很大影響。。《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分為:外篇、內篇、雜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后來道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