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是千百年來商業和手工業競爭中留下的極品。各自經歷了艱苦奮斗的發家史而最終統領一行。其品牌也是人們公認的質量的同義語。現今的老字號,是傳統文明和商業文明交合的產物,它面子上顯出的是誠信經營、童叟無欺,骨子里透著的是義利、修身。因此,一座城市老字號的多少,與這座城市歷史上的經濟文化繁榮息息相關。
現代經濟的發展,使老字號顯得有些失落,但它仍以自己的特色獨樹一幟。在這些聞名遐邇的老字號中,張弓酒幾經沉浮,而最終大放異彩;大有豐曾風光無限,而如今舉步維艱;劉騰龍筆莊沿襲千年皇家氣象,制筆精工,質地優良;楊氏牛肉從元朝傳至當今,從楊汝岱傳至楊西軍,也僅僅一脈相承,別無分店。還有賈寨豆腐干、景家麻花等等,也如楊氏牛肉一樣,千百年來,始終只是纖纖細細地生長,無法長成參天大樹。
但好在豫東這片黃土賦予了其堅韌不拔,給予了其生生不息的血脈傳承。只要有人在,品牌就不會丟,守舊的理念一代代地在繁衍、傳承。但是,時代呼喚創新,時代呼喚變革,讓老字號如何在他們的手里“鳳凰涅槃”,這是擔當,也是考驗。振興商丘老字號,任重道遠。
張弓酒:三千年窖藏出綿甜凈爽
作為“中華老字號”,張弓酒已經有3000多年的發展歷史了。它始于商,興于漢,盛于今。在坊間,關于張弓有很多傳說。
張弓酒,可以追溯到商代一個名叫張弓的壯漢。史傳,寧陵縣城南一古老村寨中有一勇士名叫張弓,戰亂時期,他主動戍邊御敵。新婚妻子因時時惦念千里之外的丈夫,每餐都要盛出一碗,恭恭敬敬地放在桌上,以示眷念,過后,即倒入甕中。張弓得勝榮歸故里,被妻子的情義所感動,表示一定要嘗嘗甕中的飯菜。于是妻子下廚給他重新蒸煮,說也奇怪,從蒸籠里流出來的水卻散發出濃郁的香味,張弓一嘗,干爽清冽,醇香可口。于是他連飲滿滿兩大碗,沉沉睡去。兩天后,張弓醒來,舒展身體,感到渾身通泰,連聲贊好。遠近親鄰得而嘗之,均稱美物,以后便如法炮制,地方官吏以珍稀貢品進貢商王,商王賜名“張弓酒”,賜該村名為“張弓村”。由此可以推斷,商代的張弓酒其實是如今蒸餾酒的雛形。
在商丘,比這個傳說知名度更高的是“勒馬回頭望張弓”。 據說,劉秀在“臥龍橋”下躲過了王莽的追殺,來到張弓鎮上,看到這里酒坊林立,酒旗飄飄。于是就豪飲一番,慶幸自己躲過了這次劫難,酒足飯飽之后,便策馬朝東南方向駛去。行走幾十里,還是忍不住回頭張望這座讓他脫離了危險的小鎮。于是后來也就有了“勒馬回頭望張弓”這樣的千古名句。
“勒馬回頭望張弓,喜謝酒仙餞吾行,如夢翔云三十里,濃香酒味陣陣沖。”劉秀稱帝后,封張弓酒為宮廷御酒。因了皇帝的偏愛,張弓鎮的釀酒業得到很大發展,有“無風三里香,有風香十里”之說。能不能香十里,應該沒誰具體測量過,但張弓酒的名頭確實曾經叫響全國,“東西南北中,好酒在張弓。”出了省,你可能會不知道寧陵縣,但提起張弓酒,那牌子是相當響亮的。從這個方面來說,寧陵是曾經沾了張弓的光。
張弓的酒質之所以好,應緣于這兒自古沒有任何污染源,水質醇厚、清冽,具有得天獨厚的釀酒資源和自然優勢。據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國家級調酒師、張弓酒業總經理孫西玉介紹,酒的釀造和酒中香味成分的形成都是微生物代謝的結果。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從微生物區系方面分析,張弓鎮有適于釀酒的環境。其釀酒車間經過長期的淘汰、優選,在曲室、廠房、地面、空氣、工具等方面,已經形成了一種特定的微生物菌系。而今的張弓酒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讓這千年陳釀的質量有了更進一步的提高。
質量好了,包裝也越來越華麗了,古樸的、典雅的、清秀的……林林總總,讓人美不勝收。我身邊有個朋友多年來一直喜愛收藏酒瓶,他的最愛就是收集張弓酒瓶。他的口頭禪是“喝了張弓酒,留瓶你再走”,那種對酒、對瓶的愛是到了骨子里了。
酒瓶美,酒曲也極好。孫西玉說,“水為酒之血,曲為酒之骨。”好曲關乎酒的最終質量。張弓的酒曲是很受當地群眾青睞的。每逢年關有很多人總愛到廠里要酒曲,用張弓的酒曲做出的饅頭,白而香甜、綿軟,很可口。
讓張弓人驕傲的是三十八度低度酒。自古以來,高度酒就有“悶倒驢”之稱。味烈,易醉,隨著時代的發展,慢慢就不適合了時代的需求。張弓三十八度酒就應運而生。張弓酒作為“中國低度白酒鼻祖”,其代表產品“度之度”好喝不上頭,是很多人對它的評價。
無論是張弓,還是其他酒,之所以千百年來入得了廟堂進得了草野,那是因為它是招待之需。我們待客,稱為酒桌或者酒席,可見“無酒不成席”那是有淵源的。酒既可以壯膽,也可以解憂,還可以助興,因此說,“自古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似乎還有這樣一層意思:不飲酒的圣賢,寂寞終老,飲酒的圣賢,青史留名。譬如,李白,譬如“竹林七賢”,譬如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等等,等等,這是一種很有趣的現象。
但不管如何說,他們那些人已經作為歷史符號永存史冊,隨著時代的發展,酒已經慢慢從拼感情、拼豪爽、解郁悶的作用逐漸演化為一種酒桌上的禮儀了,喝酒不在多,只在乎一種形式。正如有人戲言,張弓酒好喝,可不要貪杯呦。
“大有豐”醬菜:南北風味兼容的開胃小菜
“大有豐”醬菜,據史料記載,已經300多年了。
關于醬菜, 據說,當時歸德府南有“紫陽齋”,北有“玉堂齋”,中有“大有豐”。“紫陽齋”和“玉堂齋”的醬菜我沒見過,不知道這兩種醬菜什么味道,但“大有豐”的醬菜我是經常吃的。
商丘“大有豐”醬園創建于清代順治年間,因創始人姓李,名大有,字豐年,故而取名為“大有豐”醬園。據記載,李大有祖居金陵,醬腌菜手藝為世傳。清兵攻占南京,李大有五世祖逃荒到安徽亳州,經營醬腌菜,常被送入宮中作御膳佳品,甚受皇帝稱贊。
后來,李大有之孫將“大有豐”遷至歸德府(今商丘市睢陽區),專營醬腌菜一業。當時歸德府有個叫孟春發的醬菜師傅,在城內經營北方風味醬菜,很有名氣。大有豐醬園遂以重金相聘。孟春發吸取南北兩地(亳州、濟寧)醬腌菜的加工精華,改進制作工藝,從而使制作出來的醬腌菜色味俱佳,南北風味兼容,更進一步豐富了“大有豐”醬菜的味系。
“大有豐”的品種很多,有油辣豆瓣、醬瓜、醬筍片、芝麻辣絲、歸德陳醋、食用醬油、白糖豆腐乳、甜面醬等系列產品,100多個花色品種。主要特色是:色澤鮮艷,有晶瑩感,醬脂香濃郁,咸甜可口,質地脆嫩,營養豐富。
“大有豐”品種多,吃法就更多了?上也皇敲朗臣,更不是能下得廚房的人,雖然寫此文之前,再次研讀了汪曾祺先生的美食美文,但可惜的是,沒有實踐,無法體會里面的妙處。雖說如此,但最基本的做法我還是會的,那就是涼拌醬菜。最適宜涼拌的,一個是醬黃瓜,一個是醬八寶菜,當然還有紅蘿卜絲。
“大有豐”的醬黃瓜和別家的不同,別家大多是整段整段地腌在瓶子里,“大有豐”的醬黃瓜是切成了黃瓜圈一層一層腌制的。每一個黃瓜圈都是薄而透亮的,而且中間有小孔,提起來像一個圓眼的古錢,很好看。不像別家的整段腌的那種,提起來,皺巴巴的,形體不美。
“大有豐”的腐乳比較適宜大眾口味,入口香但不膩。特別是在食欲不佳的時候,撈一塊腐乳,滴上幾滴香油,把饅頭掰開,一夾,別有一番風味,還能開胃提食欲。我也吃過一些別的紅油腐乳,整瓶的腐乳上面蓋著一層紅油,吃著膩。相比較,口感也差些。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口味,沒有褒貶的意思。
“大有豐”的白糖豆腐乳、油辣豆瓣、醬瓜、歸德陳醋、芝麻辣絲5個產品先后被評為原商業部優質產品,白糖豆腐乳更獲得過部優三連冠殊榮。 更難能可貴的是,至今,在全國已申請登記并由原國內貿易部頒發了證書和銅牌的“中華老字號”僅有1000多家,其中,商丘“大有豐”是河南省調味品行業中唯一的一家。
1986年,侯寶林大師吃后贊其為“長江以北,獨此一家”。既為唯一,口感自然獨特,一般的食客,很難品盡其中的妙味,那是需要美食家來鑒賞的。
劉騰龍筆莊:百年筆莊出漢宮
如果溯本追源,劉氏筆應出自西漢宮室,傳至劉蘭亭,至今已六十六代;如果從劉氏后人劉騰龍設劉騰龍筆莊算起是150多年,傳至劉蘭亭為第五代。無論從哪里論,劉騰龍筆莊都可以說是歷史悠久。
漢朝時,漢高祖劉邦將蒙恬創造的制筆工藝納入宮內,命劉氏族人學習研究,進一步精工制作,并將其所制之筆納入宮廷專用。后來制筆就作為漢宮的一門絕技,世代相傳。到了西漢末年,劉邦的第八世孫劉彥專司其事。
東漢建立后,劉彥對于出入有規、奢侈的宮廷生活極不適應,老是疏于宮廷禮儀,屢屢受挫,心情煩悶,多次要求回王莽篡政時自己逃難的汝陽鄉村生活。劉秀將劉彥一家送回其當年避難的村莊。并將該村封為汝陽劉氏村,毛筆也賜名為劉氏毛筆,繼續專供宮廷用筆。從此漢劉邦第八代孫劉彥遂帶子孫精研毛筆技藝,世代傳承,至今已傳六十六代。
劉騰龍為劉彥后人,為現今劉家五世祖。劉騰龍于1858年來寧陵開設劉騰龍筆莊,從清咸豐年間至今已有150年的歷史。如今,在全國制筆行業中享有“南湖北劉”之美譽的劉家,即出于此。
劉騰龍筆莊在毛筆制作上相當考究,從選毛到成品需要八十多道工序,制筆工藝全憑手工精心制作。每一道工序環環相扣,步步緊跟。
劉騰龍筆莊的毛筆制作還有獨特一技“長做深栽”。別家筆頭做到5公分,栽到筆桿內1.5公分,而劉家要做到6公分,栽到筆桿內2.5公分。這樣一來,筆不光周身有力 ,而且筆桿內還有力,使用起來可達到力至筆端,意至筆端的境界。
常言道:“分毛如分金”。劉騰龍筆莊規定一般技術員不可挑選毛質,必須由有多年制筆經驗的老技師方可勝任。“選毫猶如選將兵,一類歸屬一類中。禿雜曲繞皆不用,撕開捋齊入灰坑。”劉氏藝人們有一套自己選料的經驗,非江浙一帶的山羊毛不能用,非山兔紫穎不能入小楷上品,非東北三省狼尾不得列狼毫精品,在篩選過程中毛料如禿峰、雜色、 彎曲 、細繞者皆棄之,然后撕好捋齊進行腌泡脫脂。用不同種類的動物毛做成的毛筆有不同的性能,一般按毛的彈性分為三類:軟毫、硬毫和兼毫。
蓮蓬斗筆是劉騰龍筆莊的新款產品,在傳統工藝上加以改進,別的筆是一支筆桿栽一個筆頭,可蓮蓬斗筆一支筆桿栽十七個筆頭,形似蓮花,此筆命名為“蓮蓬斗筆”。上世紀八十年代著名書法家魏啟后先生用了此筆,甚覺得心應手、揮灑自如、與眾不同,隨手提筆疾書:“筆精墨妙,人生一樂”。
一號龍飛鳳舞是長峰筆的一種,用高檔山羊毛和豬棕,在傳統的工藝上精工細作,此筆在劉騰龍毛筆中具有獨特風格。上世紀八十年代,當代名畫《八女投江》的作者、中國著名畫家、魯美學院的終身教授王盛烈先生擅用此筆作畫,他曾題寫“書畫之友”四個大字相贈。
“純紫尖”小楷筆個頭不大,可它是劉騰龍筆莊的當家產品。劉氏筆業的“省優”、“部優”、“河南名牌”均由“純紫尖”這桿筆所奪取。劉氏毛筆之所以能在全國制筆業中享有“南湖北劉”之美譽,也多是仰仗“純紫尖”。“劉騰龍筆莊”五個字,就是現代書法巨匠歐陽中石先生用“純紫尖”所題。
劉氏制筆有一個祖傳秘要,就是要求藝師做每一道工序都必須坐方凳而不能坐靠椅。這是祖傳的規矩,不能更改。為什么不能坐靠椅呢?恐怕是坐靠椅因背有所依,容易慵懶,沒有坐方凳能使人聚精會神,不能聚精會神就不能把神融入筆端,就不能保證每道工序的質量,最終很難制出通神達意的好筆。
至于如何久坐而不傷身體,而且能保證聚精會神,這里大有學問。劉氏口傳相授的《坐功》歌訣說:坐如參悟氣歸田,行氣運力兩臂間。心手相應氣使轉,不是神仙勝神仙。這里面頗有以苦為樂的味道。
劉騰龍筆莊在劉蘭亭手里才真正是得到了發揚光大。從政界來說,劉騰龍筆莊的毛筆進了中南海,并受到很多要人的稱贊。東漢時,劉氏筆出了皇宮如今又進了“皇宮”, 可以說圓滿完成了它的歷史宿命。從書畫界來說,中國書協主席張海 ,河南省文聯主席、河南省美術家協會主席馬國強等都是它的擁躉。商丘的書畫名家王清健、謝國啟對其也頗為偏愛。由此來看,劉氏毛筆的工藝和質量已無需我們這些門外漢贅言。
楊氏(西軍)牛肉:蒙古風味的豫東化
寧陵楊氏牛肉傳至楊西軍已經是第25代了。楊氏(西軍)牛肉在豫東一帶是有一定知名度的。但是要想吃到正宗的楊氏(西軍)牛肉,還真不是那么容易,你需要趕到寧陵,因為它獨此一家,別無分店。
作為河南省的老字號,我們談到楊氏(西軍)牛肉,還必須追溯它的歷史。老字號可以說是越老越有價值,為什么呢?你想,它能從幾千年、幾百年前傳到現在,說明它一直都有市場需求,它自有不同于他的風味或者是風格,那才是它真正的“生存寶典”。
從楊氏(西軍)牛肉的發展歷史看,它的風味應該是蒙古風味的豫東化。據說,楊氏牛肉的創立者是忽必烈的御廚楊汝岱。具體地說,應該是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距今將近800年了。
當時,隨蒙古軍征戰,因戍邊、屯墾而定居寧陵的“回回”中,有一支跟隨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征戰,專門為成吉思汗和高級將領制作牛肉,并被賜姓“楊”氏的“回回”的后裔。他們在寧陵定居落戶后,就以制作牛肉為營生,維持生計。在傳統牛肉制作的基礎上,融入隨軍征戰食糧牛肉干的風味,使楊氏牛肉具有色澤鮮紅油潤、亮里透明,氣味郁香誘人、肥嫩不膩的特點。
寧陵楊氏牛肉的開山祖師是御廚楊汝岱,在落戶寧陵之前一直跟隨忽必烈征戰東西,其廚藝深得元世祖賞識,忽必烈尤以喜歡其制作的五香牛肉為甚。元世祖至元十九年,楊汝岱在寧陵陽和街上,開設了“楊氏牛肉鋪”。當時就有不見其物、便聞其香的美譽。
寧陵楊氏牛肉傳至楊西軍,已經是第25代了。寧陵楊氏(西軍)牛肉,是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著色紅潤鮮亮,肉質細嫩,多食不膩,熱食可切塊,冷食切成薄片,透香無比,引人食欲,是與哨子湯、杠子饃、垛子羊肉齊名的寧陵縣“四大名吃”之一。
楊氏(西軍)牛肉的制作工藝獨特,依靠當地特有的土壤、水質、氣候、人文等因素,從生牛屠宰、生肉切割、腌漬、鍋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到用鹽、用水以至加工的節氣時令等,都十分講究。制作時必須選用上好牛、上好肉,加工技術非常獨特,有些是祖傳的秘法,我們無從知道。
《本草拾遺》稱牛肉“消水腫,除濕氣,補虛,令人強筋骨、壯健”!夺t林纂要》稱:“牛肉味甘,專補脾土。脾胃者,后天氣血之本,補此則無不補矣。”從養生角度看,牛肉有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的作用,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鐵、鈣、磷和維生素B1、B2,現在醫學研究證明,蛋白質所含的氨基酸甚多,營養價值亦高。近幾年來,楊西軍和妻子馬梅在傳統工藝基礎上,又加入了當歸、黨參、熟地黃、枸杞、丁香、杜仲等十八味名貴中藥材,使寧陵楊氏(西軍)牛肉色、香、味、形極佳。(侯國勝)(原標題:商丘老字號:千百年的文化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