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縣安平鎮南街周家雞爪麻花,油光透亮、香脆酥焦,因其形似雞爪而得名,是商丘市著名的風味小吃。
清雍正年間,今柘城縣安平鎮隸屬鹿邑縣,稱安平集。安平集人劉慎官任監察御使刑部左侍郎。一次,劉慎回家攜帶家鄉王家生產的雞爪麻花進貢給皇上。皇上品嘗后連聲稱好,讓御膳房作為貢品月月進貢。
安平集王家世代以烹炸雞爪麻花為業,手藝傳男不傳女。傳至王安平一輩時,王家沒有子嗣,只有一女,自小指腹為婚嫁與周家,就把技藝傳給了女兒。自此,正宗的王家雞爪麻花就成了周家雞爪麻花。
周家雞爪麻花在流傳的過程中,逐漸分為兩系。周玉強是一系,其祖父即是為常香玉烹炸雞爪麻花的周維禮;另一系現在的傳人是周學領、周學軍兩兄弟,其父周業森所制作的雞爪麻花曾于1992年被商丘地區工商局命名為“商丘地區風味小吃”。
據周學領講,上世紀80年代,他們烹炸麻花全部是用純香油,完全按照祖傳的工藝,沒有一絲偏差,所炸出的麻花風味與祖傳的麻花風味一致。那時候,因為全部是手工,炸得很慢,每天只炸10公斤面。他騎著自行車帶著一個筐走村串戶吆喝著賣,每天能賣十幾元錢。
因為用純香油制作雞爪麻花成本太高,價格定高了也不好賣,如今周家雞爪麻花已經不再用純香油炸制,而改用花生油或豆油。在制作上,也用上了機器,比如軋面機、和面機、切條機等。以前手工制作時,逢年過節期間即使白天黑夜不停地炸,一天也就炸十來公斤面,現在一天輕輕松松就能炸30公斤面。為了適應人們的更高需求,周家雞爪麻花還注冊了商標,請人設計了包裝箱,進行了精美包裝。
現在,在柘城縣安平鎮,制作周家雞爪麻花的共有60家,全部為家庭作坊式生產。由于各自為戰、不成規模,他們除了“周家雞爪麻花”這個統一的名稱外,其外包裝、銷售、宣傳都沒有統一渠道,浪費了很多資源。單包裝箱這一項,如果幾家聯合成批量生產,就能省下10%左右的費用。
采訪中,很多人都認為,經營周家雞爪麻花的周家人太分散,各自為戰,不利于市場競爭,目前急需有人出頭對生產雞爪麻花的家庭作坊進行整合和引導,這樣才能把周家雞爪麻花做大做強。(侯公濤)(原標題:雞爪麻花期望越炸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