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下屯田是東漢末年曹操在統一北方過程中采取的一項重要措施。它成功解決了曹操軍事集團的糧食供給問題,并對全國的屯田活動起到了示范作用,不僅為曹操“摧滅群逆,克定天下”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而且對后世的屯田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基于宣傳許昌人文歷史、弘揚三國文化的目的,本文以曹魏時代獨具特色的土地制度——屯田制為主題,通過對歷史文獻的梳理,并結合相關的古跡遺存,對許下屯田進行了客觀的評述,同時深入闡發其特殊的文化意義。本文力求為讀者展示一幅集知識性、趣味性于一身的雄偉歷史畫卷,將許昌曹魏時代的歷史原貌勾勒出來,并由此打開透視漢末三國時代許昌歷史文化的別樣窗口。
往事如煙,歲月如歌。在華夏歷史的風云際會中,許昌成為一座鐘靈毓秀、豪情激越的歷史文化名城。尤其是在東漢末年,在群雄逐鹿、時局艱危的動蕩時代里,曹操迎漢獻帝建都許昌,以許昌為基點展開了統一天下的一系列軍事活動,使許昌成為當時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如今,漫步在許昌大地上,仍然可以發現很多留有歷史印記的村莊,如許昌縣的王子營、韓營、姬營、營孫、屯里、黃屯等,鄢陵縣的杜春營、郭營、周營、胡營、前營、孫屯、耿屯、靳屯等,襄城縣的馬坊營、四里營、石營、大營、王屯等,禹州市的前營、中營、后營、許屯、劉屯等,長葛市的張營、五里營、營坊等,魏都區的高橋營、老吳營等。作為一段風云浩蕩的歷史見證,這些以“營”“屯”命名的村莊,都與曹操屯田時軍屯、民屯的壯舉密切相關。一個個古老的村名,就像一卷卷歷史老檔,記錄著往昔的歲月,見證著許昌的歷史。時至今日,雖然村莊的現代建筑早已淹沒了古時的舊樣,但是村名一直在世道風雨中頑強地堅守,讓我們從中可以真實地觸摸到許下屯田那段歷史的盛衰沉浮,感受三國歷史文化的縷縷余香。當歲月的驕陽穿越歷史的長空透入火熱的現實之際,那些稔熟的地名,不再顯得平淡直白,而是具有極為厚重的文化意蘊,讓人仿佛聽到了許下屯田那段歷史的回響。
緣起:許下屯田的背景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農業大國。糧食,不僅是國家的根本,而且在“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亂世,決定了各路諸侯以及天下蒼生的生死存亡。許下屯田正是一種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物質生產活動。
東漢末年,政治混亂。外戚和宦官輪流掌權,尤其是官僚腐敗,賄賂公行,剝削嚴重,人民“寒不敢衣,饑不敢食”,所以引發了黃巾大起義。各地諸侯在鎮壓農民起義過程中,為了爭奪土地和百姓,混戰連年,造成天下大亂。老百姓或死或逃,流離失所,田地荒蕪,糧食供應普遍發生危機。《三國志·董卓傳》記載當時長安的情況:“時長安中盜賊不禁,白日擄掠,傕、汜、稠乃參分城內,各備其界,猶不能制,而其子弟縱橫,侵暴百姓。是時,谷一斛五十萬,豆、麥二十萬,人相食啖,白骨委積,臭穢滿路。”窺一斑而知全豹。正如曹操詩中所言:“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漢末名士仲長統也說:“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絕而無民者,不可勝數。”不僅百姓如此,就是各地軍閥也大多無糧無草,饑餓時就到處搶劫,吃飽了就到處丟棄,以至于因缺乏糧食而瓦解逃跑的軍隊不可勝數。曹操的對手袁紹的軍隊在河北有時靠吃桑葚充饑,而曹操也和其他軍閥一樣,同樣面臨著糧食匱乏的嚴峻局面。他第一次東征陶謙,就因為糧食問題中途退兵。曹操和呂布作戰,也因為糧食嚴重缺乏而不得不停止軍事活動,到別的地方去就食。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曹操選擇屯田,首先是基于戰爭的需要。因為沒有糧食,就會軍心渙散,失去戰斗力,在戰亂的年代就失去了爭霸的資本。官渡之戰中曹操就是因為糧食危機,險些引發自己軍隊的渙散,幸好許攸獻計,搗毀了袁紹的糧草,才得以自保;諸葛亮幾次北伐中原,大多是因為糧草不濟被迫回師。由此可見糧草的重要性。
其次,選擇屯田,也是穩定局勢的政治需要。因為戰亂頻繁,很多農民流離失所,只有解決農民的問題,社會才能安定,政權才能鞏固,才能為自己贏得民心。曹操在組織青州兵時,只是挑揀那些身強力壯、戰斗力比較強的軍士,對于那些有傷病的老弱殘旅,曹操只能設置屯田把他們束縛在土地上,為自己做后勤服務工作。所以,設置屯田一舉兩得,既解決了流民和多余軍士的生存問題,又解決了糧食生產人員的生活問題。在連年征戰中,曹操獲得了大量的無主土地。這些土地及大量的農具就成為可以利用的最優秀的資源,能夠讓他有田有物可屯。此外,在官渡之戰以后,曹操基本上統一了中國北方,給屯田活動的開展營造了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曹操政權實施屯田政策,不僅有其必要性,而且有其可行性。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正月,曹操在許昌頒布了著名的《置屯田令》:“夫定國之術,在于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并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他深刻地指出,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六國,漢武帝之所以能夠定略西域,都是以解決糧食問題為前提條件的。寥寥數語,既有理論論證,又有事實根據,典型地體現了曹操簡樸、厚重的文風。而屯田令的頒布,則標志著我國經濟制度的一個重大改革從此誕生,這就是屯田制的出現。因為其范圍廣,作用大,影響深遠,又源于許昌,所以史稱許下屯田。
創新:許下屯田的措施
屯田雖然不是曹操首創,但屯田制由曹操建立。曹魏的屯田制,繼承了漢代在邊境的屯田制度并有所發展,不僅把屯田措施制度化,而且成為當時封建土地國有制的主要形式。
曹操屯田主要分為軍屯和民屯兩種形式。軍屯是效法漢武帝在邊疆的屯田做法,由士兵組成屯田兵,“以營為生產單位,每營有佃兵60人,佃兵也稱‘士’或者‘田卒’”。軍屯實行軍事化管理,種田者都是士兵,戰時打仗,非戰時參加農業生產,亦兵亦農。當時戰爭頻繁,軍屯往往是權宜之計,所以軍屯管理都由一方軍隊統帥來具體負責。比如,當時的曹洪、夏侯惇等,都是在各自的軍士駐地實施屯田,并負責具體的運營,而在分配上也完全按照軍事化管理來進行。現在黃淮流域有許多帶有“營”字的村莊,就是原來軍屯的地方,它完全按軍事組織原則組建,由軍隊內部自行管理。
民屯的發展不僅速度快而且規模大,成就最為突出。民屯就是政府招募流民在設置屯田的地方參加生產,通常以50人為一屯,現在許多帶有“屯”字的村莊,就是原來民屯的地方。屯田民又叫屯田客,生產得到的收成按照政府的分配政策進行分配。在管理上,曹操專門設置了一個不同于地方行政的管理機構,并設有屯田司馬專門負責屯田事務的管理工作,其他官員不得干涉。同時,針對屯田,當時自上而下還有一套相應的官員體系,從中央到地方,垂直管理,直接隸屬。《后漢書·百官志》載:“曹公置典農中郎將,秩兩千石。典農都尉,秩六百石或四百石。校尉,秩比兩千石,所主如中郎將。”這些都說明曹操設有一套管理機構負責屯田的運作。
而在分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