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南省澠池縣南村黃河風景區的仰韶彩陶坊,是仰韶文化發現地--澠池縣做彩陶仿制工藝最早的一家。它的主人楊拴朝對仰韶文化有著旁人難解的癡迷,已致連手機號都帶有仰韶文化的烙印。他特選的尾號1921,正是瑞典學者安特生、中國學者袁復禮等人在仰韶村考古發掘,首次發現并命名此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為“仰韶文化”的年份。
今年43歲的楊拴朝,是土生土長的澠池人。十幾年前,他只是澠池縣南村鄉的一個普通農民,開過飯館,農閑做過小買賣。如今,他已成為聲名遠揚的仰韶彩陶工藝美術大師,通過他的手,仰韶彩陶從塵封的歷史步入現代,更多人得以體味彩陶意趣。
楊拴朝制作的仰韶彩陶,得到過多家博物館的認可,瑞典東方博物館收藏了他的曲腹盆,河南省博物院有他仿制的雙連壺。
澠池地處豫西丘陵山區,這里是仰韶文化的發祥地,境內有古文化遺址57處,古文物遺址26處。1992至1998年期間,因要建小浪底水庫,國家組織專家學者多次對南村鄉的班村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出土了大批美輪美奐的彩陶。這些彩陶激起了楊拴朝探究仰韶文化的好奇心。他廣泛閱讀與仰韶文化相關的書籍,去各大遺址參觀,向專家學者請教,之后,楊拴朝萌生出一個想法:能不能復制彩陶,讓仰韶文化通過彩陶傳播給更多的人?
在制作彩陶過程中,楊拴朝遍訪專家,并走訪陜西半坡、鄭州大河村、山西垣曲等地,揣摩不同文化類型的彩陶造型、色彩變化。
制作仰韶彩陶,工序復雜,首先要選準原料,即最合適的土質,再配土、研細、沉淀、過濾,然后制胚、修復、晾干,進而構圖、繪彩,最后裝窯、燒制,前后需30多道工序,每一道都非易事。2006年,楊拴朝終于成功燒出第一窯仰韶彩陶。如今,楊拴朝的仰韶彩陶坊已經形成一個20余人的團隊,開發出仰韶文化廟底溝型、大河村型、半坡型、馬家窯型及馬廠型5大系列100多個品種,年產10余萬件,是全國最大的仰韶彩陶生產基地之一。
多年的制陶經驗,使得楊拴朝對仰韶文化有自己獨到的見解。11月在澠池舉行的“紀念仰韶文化發現九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楊拴朝以唯一非專家學者的身份提交了一篇論文。
“不敢說懂,但提起仰韶文化,知道個七七八八。”楊拴朝聲調平和,一股書卷氣自然流露。他說這是作為澠池人的責任和使命。記者雙瑞 李亞楠【原標題:“傳播仰韶文化的使命感支撐著我”——一位河南農民成為彩陶工藝大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