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民間妙韻傳千古,繼承發展有后人
張賢和桂芬在事業上相互激勵,1983年桂芬患病毒性結膜炎在家休息,張賢才算吃上安生飯,而且很快評上了高級經濟師。正是在張賢這個老伴的幫助下,曹桂芬在藝術上才取得一系列的成果,電影《屈原》中嬋娟捧藥這一段中,曹桂芬彈奏的《陳杏元落院》那典雅悠揚的古箏音樂如清泉洗心,引起了國內外的關注,海外赤子被這催人淚下的弦音震撼了。1986年,幾位來自香港的客人,見到曹桂芬時說的第一句話是“我們找了三四年,總算把您找到了。”
1989年9月到1990年3月,香港音樂界曾三次邀請了她,1990年10月,香港有關方面邀請她參加了“中國南北四大派古箏匯演”。1994年3月,她應邀參加了在臺北舉辦的傳統藝術季。在“古箏與豎琴之夜”兩場演出中,曹桂芬與臺灣留德著名豎琴演奏家高麗英及臺灣古箏名家陳國興、黃好吟、李楓、魏德棟等同臺演出,臺灣媒體進行了大力報道。在臺灣素有“箏樂泰斗”“箏樂之父”之稱的梁在平先生當時雖已84歲高齡,但他不顧年邁體弱,連看兩場曹桂芬的演出,并賦詩相贈:“河南箏師曹東扶,大名久仰無緣會。幸有哲嗣曹桂芬,來臺獻奏高藝隨。逸響清雅功夫雋,中州古調真精粹。為人和藹技術精,豫派幸選好傳人。”
1998年10月,為了紀念中國民族音樂的一代宗師、河南箏派和河南大調曲子的創始人,著名古箏藝術家、音樂教育家、民樂和曲藝作曲家曹東扶先生誕辰一百周年,曹派古箏藝術的第二代,第三代傳人曹桂芬等舉行了紀念音樂會。
其實早在曹東扶先生逝世20周年紀念會上,諸多藝術名家為曹東扶先生題詞翩翩而至:全國音協副主席時樂濛題“一代宗師”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王震亞題為“東扶先生彈箏妙趣橫生,唱曲形神兼備,樂藝已臻化境,堪稱一代宗師。”中國音協副主席呂騏題為“民間妙韻傳千古,繼承發展育新人。”
著名作家姚雪垠先生題為“亡友曹東扶先生,出身民間,自學成才。繼承民族音樂文化,修業精深,尤擅演奏古箏琵琶。對南陽流行的散曲,亦自幼研究,能彈能唱,傳藝授徒,廣植桃李。解放后條件改觀,蜚聲中原,影響更巨。正期發揮特長,做出更多貢獻,何意溘先朝露,琴留人亡。每思音容,不勝惋嘆!”中央音樂學院古箏教授曹正題為“中州古箏,南陽學派,一代宗師,曹公東扶,繼承發展,流傳千古。”此外,中央音樂學院的李婉芬等音樂教授亦有題詞。
每每念及這些題詞,曹桂芬淚水盈眶,她下定決心要把曹派高亢豪放、經久不衰的箏藝發揚光大,雖說已到花甲之年,但每逢聽到自己海外演出時所灌制磁帶里如潮的掌聲時,曹桂芬說:“我的信心又來了,我還得練,不想練時一聽見掌聲,勁頭兒就有了。”有時在外地與其他等派代表座談時,曹桂芬說:“我是千萬個彈箏人中的一個,越是和同行在一起越要夾著尾巴做人,英雄相聚,多學長處。”
“我父親一輩子沒有名利思想,憑著自己苦練走向中央音樂學院,正因為這樣,他才被稱為一代宗師,我也要向他學習。”
針對河南曹派箏藝曹桂芬老師引用了客家箏派代表繞寧新的一句話:“順其自然,水到渠成。”如今曹桂芬的小孫子曹派,第四代傳人曹宇軒也能彈七八首曲子了。
東扶先生如果能看到曹派古箏被后代發揚光大也應九泉含笑了。【原標題:中國曹派古箏掌門人曹桂芬的弦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