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文藝 >> 瀏覽相關信息

道情過年之前世今生

2013/7/26 17:04:19 點擊數: 【字體:

道情過年之前世今生

道情過年之前世今生
▲太康道情劇團老演員王永田來

    道情劇團過年演出,往往一天演三場,上午八九點開戲,中午休息兩個小時再演一場,夜戲是六七點開演,散了場,演員卸裝吃夜宵,到夜里11點多才能休息。有時還會一天演四場,中午就沒午休,演員輪流下臺吃飯,好多演員都有“演迷”的時候。

  道情劇團的王永田和胡金山兩位老先生,呵呵笑著,給記者講起了劇團著名小生朱錫梅“演迷”的“段子”。

  有一年過年,在太康西南遜母口鎮演《雷寶童投親》,王永田演雷家義仆,朱錫梅演少爺雷寶童,兩人搭戲,少爺拜義仆,義仆說:“少爺請起。”朱錫梅用袖子一擋臉,小聲對王永田說:“我該唱啥?”忘詞了。王永田就算替她現想,伴奏已起,眼瞅著趕不上板眼了,王永田只能“現編了四句”對付過去。

  還有一回在鄭州某縣過年唱戲,演的是《張廷秀私訪》,這回“演迷”的是一個李姓演員。演張廷秀的朱錫梅上場門搭開簾子,李姓演員該從這兒出去,但他口里喊著“來了來了”,一彎腰從下場門鉆了出去,觀眾“轟一下”笑開了。

  解放前,道情藝人有個占一年興旺的小儀式,年三十夜里吃過餃子,藝人們打著鑼鼓家伙出門去,碰見啥都算“接著了”,碰見豬高興得很:“明年戲寫不完了。”是好兆頭。碰見兔子連聲叫苦:“壞了,明年光落著不著窩了,到處跑了。”這個小儀式解放后不再有,但春節演出季的藝人們,確實像兔子一樣,辛苦地到處奔波。

  但他們的窩在何處呢?

  2010年2月1日,農歷臘月十八,我在太康縣找到了劇團的窩兒。和太康文廟挨邊兒,小胡同盡頭有個鐵門,進得鐵門,院子窄狹得轉不開身,一座破敗的三層樓擠到我的眼前。一樓為倉庫,順著立陡的鐵扶梯上到二樓,有一個大房間,不超過50平方米,是練功房、宿舍,還充當會議室和辦公室。房門前掛著“太康縣道情劇團”牌子。

  進得門去,沿墻掛幾面錦旗,擺三五件道具。地上鋪著破舊綠地毯,上面擺著一床床被子,旁邊還丟著幾個用編織袋捆好的被窩垛。有些被褥能看出是女演員的,大花被套,枕頭上套著粉紅色繡花枕套,帶著女性的溫柔氣息,它們攤放在寒冷寒酸的房間里,一樣散發著漂泊味道,把演員“難著窩”的辛酸,體現得明明白白。

  整個春節演出季里,道情演員們就這樣扛著鋪蓋卷,完成300余場的演出任務。

  過去:啥事都請“道情戲”

  在前一章里,我們看到2010年太康道情劇團臘月、正月密集的演出紀錄。豫中、豫東人,無論結婚、過壽、過周年、起會、還愿等,都會請“道情戲”。這一習慣,既保留以往風俗,又和以往有所不同。那么,以往是何等情形呢?

  春節期間,太康無處不以唱戲為事,演戲規模又大,“一村演戲,眾村皆至,各招親厚者,酒食款待,流連宴樂。移他村,亦如此……”“要請出嫁閨女回家聽戲,要請鄰近莊上親朋好友,戲不散,鄉村狂歡就不算完。”王永田說。如今,隨著娛樂形式多樣化,沒有原來那樣癡迷了。

  太康過去起會演戲,“四方輻輳,貿易盈城,煥然巨觀。然有會必有戲,非戲則不鬧,不鬧則趨之者寡,而貿易亦因之而少甚矣!”不唱戲人氣不旺,連交易額都下降。廟會上,老百姓是最大受益者,也買了也賣了,也玩了也鬧了。老百姓對大戲的向往,甚至發展到一方起會不演戲,“眾皆鄙之,村人亦自以為恥”。現在廟會的買賣功能下降,廟會大戲的娛樂功能也有所削弱。

  民國以前,太康喪葬之家親友吊唁時,會召優伶演劇,名叫“鬧喪”,此類演戲多出自地主豪紳之家。現在,往往是在三周年、十周年時唱戲。

  太康道情戲演出,原有重要一項為“祀神演戲”。舊方志記載:“俗喜祀神,多結社里,演戲無節。欀瘟欀火,賀雨賀晴,重疊舉行……”太康各地,不只春節期間,祀神唱戲者終年不絕,但春節最為集中,規模也最盛大。解放后,“祀神演戲”已很少了。在道情劇團2010年春節演出紀錄中,我未發現一場演出與此有關。

  憑“過年戲”得了八項獎

  道情劇團的春節演出季中,《王金豆借糧》很受歡迎,這也是道情代表性劇目,道情的歡快、通俗、生活氣息濃郁的特色,通過它展現得淋漓盡致。

  “《王金豆借糧》本身就是過年戲呀。故事發生在除夕夜,王金豆到老岳父家借糧,未婚妻愛姐和嫂子都在包餃子,王金豆私會愛姐,被嫂子發現,笑鬧一場厚贈錢糧,是個小喜劇、小鬧劇。戲里都是過年節俗,姑嫂包完餃子,約定第二天早上一塊兒去趕廟會。還說初一五更不興叫,兩人咳嗽為號。嫂子潑臟水,因為過年不興潑到院里,所以不小心卻潑到磨道里的王金豆身上,因此引出一連串故事。”王永田道。

  《王金豆借糧》原作者姓名不詳,故事發生地就在太康縣城北25里的楊廟集上。新中國成立前已有道情班藝人演唱,到了1957年,太康道情劇團正式建團,經過加工整理后,在許昌人民劇院演出,“反響強烈,日演三場,連演月余,座無虛席”。之后,參加各級會演,屢獲殊榮。1992年6月10日,太康縣道情劇團帶《王金豆借糧》赴山東淄博市參加文化部舉辦的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活動,一舉榮獲編劇、導演、音樂、舞美、伴奏和優秀演員等8個獎項。文化部藝術局局長曲潤海評價,“不愧是老戲翻新的典范之作”,“為老戲新演找出了一條新路子”。

  時隔多年,當年參與導演此戲的胡金山仍記憶猶新:“這個戲,下了大工夫啦!”

  道情一向注重唱,不注重表演,導致道情戲管聽不管看,“睜不開眼”。為了這出戲,劇團從上海戲劇學院請來了名導演薛沐先生,著重改進了表演。

  王金豆上場,原來拎條口袋,簡單幾句唱,交代一下除夕為啥借糧、去哪借糧。新版中,王金豆一手執破傘,一手拿口袋,天寒地凍中,聳肩縮背乞乞縮縮上場,只見他一步一跐,摔倒滑跌,跌跌撞撞,一連串摔跌動作,渲染了悲涼氣氛和他的心酸處境。之后是風雪中的傘舞,表現了王金豆在風雪中掙扎前進。這種表演上的改進,新版中有多處。

  這出戲,一是出新,二是將道情最突出的“生活化”特點完美保留了下來。

  姑嫂除夕包餃子一場戲中,用虛實結合的表演,重現了包餃子的一系列動作。舞臺上,除盆子、筷子用實道具外,其他完全虛擬,姑嫂兩人束圍裙、挽袖子、舀水洗手、洗案板,舀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2010年03月29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