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唱詞極度生活化,在這出戲里充分體現。比如包完餃子,嫂子給愛姐說給她的陪送,先說柜子衣服鞋,再說廚房里的陪送:“陪送你大鍋和小鍋,蒸饃的箅子也配齊。陪送一個面案板,有一個菜柜帶抽屜。大搟杖小搟杖,還有銅勺帶笊籬。陪送你一個筷籠子,有一把筷子是新的。陪送你個鏊子三條腿,外帶一個翻饃批。小妹妹你要嫌少,支鏊子的三塊磚頭也給你……”
現在:過年重回“農村根據地”
道情,為何在豫東豫中,甚至皖西北這么受歡迎,以至于變成年俗極重要部分呢?
太康位于河南東南部,南臨淮陽,北傍開封,為南北交通要道,商賈薈萃之藪。太康古時與陳國相近,盛行巫風歌舞,以祭祀神事最流行。歷代縣志記載:“愚夫愚婦,多好鬼尚巫,燒香拜佛,又好約會演戲。”“祭祀神事”的剛性需求,導致戲曲誕生。而“約會演戲”,又最集中于過年之時。道情誕生之初,即和年俗密不可分。
道情形成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約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流入太康,它由道情(漁鼓)、鼓兒詞、鶯歌柳相結合,又吸收了越調、豫劇的營養。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藝人們結成戲曲班社道情班演出,太康及周邊縣道情班多達數十個,以太康最盛。1942年,太康縣成了黃泛區,藝人流散,劇種幾近滅絕。1957年,太康道情劇團正式成立,這一劇種復得挖掘振興。道情劇團實行“拿來主義”,直接套用豫劇成熟的表演和舞美。“對道情劇目、音樂、表演、舞美等定位,并系統打理,使其跨越早期原始混沌階段,產生質的飛躍。”張天印道。
上世紀50年代末,劇團以《王金豆借糧》一炮打響。上世紀70年代,創編《前進路上》,全國100多家劇團前來學習移植。上世紀80年代下半葉,太康周邊縣級劇團大多名存實亡,太康道情劇團也進入嚴冬期。
道情本就是土生土長,有廣泛深厚群眾基礎,成為縣劇團后才“城市化”,既然在城市吃不開,何不重返“根據地”?
重返農村的道情劇團,一步步走來,近年創下了平均年演出400場的紀錄,完全實現了經濟上的自給自足,在不少縣級劇團陷入絕境,靠“輸氧”維持生命的今天,或許算得上一個奇跡。
▲在春節演出季中,太康道情劇團的《王金豆借糧》很受歡迎。圖為《王金豆借糧》劇照。 記者李文波攝【原標題:“天下第一團,終于過大年”系列·道情篇(下)道情過年之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