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丁香》演繹灶王奶奶故事” 系列三《郭丁香》三百年傳唱不絕(2)
2013/12/10 16:36:4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這個楊玉彬是誰呢?固始的老木匠相傳,楊玉彬原名楊二能,固始縣東鄉清河一帶人。他出身鄉紳不貪富貴,腹有字墨不戀仕途,酷愛民藝俗樂,喜歡木匠活,因此常遭家人責難,最后被逐出家門,以木匠為生,游走四方。
清咸豐六年,盛夏時節,百日無雨,沿淮大旱,田野龜裂,稻禾枯焦,因無水車提灌,只能眼看泉水白白流去。有個地主柳員外愁得飯吃不下、覺睡不好。這一天,年輕木匠楊二能登門,自稱手藝高巧,一天能扎一張龍骨水車。柳員外半信半疑,把小木匠留了下來。楊二能出言不虛,不僅一天能扎一張水車,而且精巧結實,惹得柳員外滿心歡喜。
更讓柳員外一家喜歡的是,每當夜晚,楊二能手中木槌在脆脆的木棒上一敲,敲打出無限韻味。他清清嗓子,用固始特有的方言唱道:
“杏眼靈靈三秋水,蛾眉彎彎柳葉長。粉臉桃腮映朱唇,糯米銀牙玉生香”——郭丁香既美麗又能干——“那天丁香繡花樹,蜜蜂飛來鬧嚷嚷;那天丁香澆菜園,葫蘆成對瓜成雙……”是個完美的偶像級人物。
被媒婆欺騙,郭丁香嫁給浪子張萬良。但她深愛丈夫,為讓張萬良體體面面地給姑母拜壽,她通宵不眠繡羅衫:“一更繡完衣前襟,牡丹花開在胸膛;二更繡完衣四角,彩云朵朵飄蕩蕩……五更繡盡丁香情,比翼雙飛兩鴛鴦。”
丈夫移情別戀,休了她。當她投河自盡被范三郎搭救后,兩個人很快陷入熱戀。成親后兩人勤勞3年,“寒窯變成范家莊。一條深溝繞宅院,宅院一片好瓦房”。
一個并不復雜的故事,被楊二能邊唱邊講,演繹得回腸蕩氣。柳員外和老伴聽得如癡如醉,員外千金玉葉聽得一會兒涕淚交加,一會兒笑靨如花。天長日久,不光玉葉小姐一心要選楊二能為夫,連柳員外老兩口也一心要招楊二能為婿了。至今民間還有“不怕門臺高,只要會唱灶”的諺語。不過這個“唱灶”已演繹成“有一手特殊技藝”的意思,楊二能成了固始“唱灶”的第一人。
楊玉彬不斷提高說故事的技巧,由平鋪直敘發展為半說半唱。繼而把說得滾瓜爛熟的故事全編成了唱詞。這就是灶書的雛形。
“灶書沒有本子,這個木匠班子和那個木匠班子唱的都不一樣,這就給灶書《郭丁香》蒙上了一層迷霧。也給我們收集整理增加了難度。”固始縣文化館原館長曹家振說。
灶書又叫灶連子(固始方言,指能說會道;貶義指胡扯八道、饒舌),連到哪兒是哪兒。藝人可以隨機增加唱詞,嘴巧多唱幾句,嘴笨少唱幾句。唱灶鼎盛時,據說《郭丁香》有上萬句,可連唱幾天幾夜。木匠藝人吳江河說:“唱灶有多長,八千句八萬句不止。”
這就使《郭丁香》里存在大量異文,出現相聲里說的“關公戰秦瓊”之類的情節。“唱灶這一民間藝術,作為娛樂消遣的東西有時不講邏輯,不能用條理化的東西來解釋。”固始縣文聯主席趙家義說。
一邊說唱一邊編造,許多木匠藝人,白天在木料堆里推拉鋸刨,晚上在東家的廳堂里說唱得有滋有味。每個匠人,既是演員又是作者,他們都在傳承著楊二能做的事情。
因緣際會潘景娥成“第一個灶書女藝人”
在《郭丁香》中,郭丁香是絕對主角,戲份最重。長詩傳誦300年來,詠唱者幾乎全是男性。直到2005年,在第二次整理過程中,潘景娥出現在眾人的視野中。她被固始文聯主席趙家義稱為“300年來第一位灶書女藝人”,也是河南省新近評出的“首批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
2006年11月底,記者在固始見到了潘景娥。43歲的她,身體瘦弱,眉目清秀,從化妝到服飾,都有鄉村女藝人的特點,帶點土氣的講究。記者聯系采訪時,她正跟著鄉村劇團在安徽演出,我們自信陽趕往固始,她由安徽往固始趕。一見面,潘景娥便皺眉捂胸,抱怨暈車暈得厲害,舉止也帶點舞臺化痕跡。
潘景娥是固始縣城郊鄉十里井村人,這是“灶書”起源最早的地方。該鄉六里棚、十里井、東廟、陳廟村一帶俗稱“唱灶窩”。據當地老年人講,在清末,十里井村就有“灶書班、花鼓燈班”,除木工匠人唱灶外,農人也學唱傳唱灶書。大多在田間耕作時,邊勞動邊說唱,一人獨唱或眾人幫腔,充滿了濃厚的民間文化氣息。
潘景娥出生在一個民間藝人家庭,父母都是當地的民間藝人。家庭的影響,使得她從小對音樂、戲曲都很感興趣。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大河報 時間:2006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