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武圣關羽是備受社會各界尊崇的神明,而關公信俗在中國民間覆蓋范圍也最為廣泛。所以舊時有“縣縣有文廟,村村有武廟”之說。
據老人回憶,舊時洛陽最大的關廟是關林廟,城內有老城東南角的關帝廟(后更名為潞澤會館,現民俗博物館)、南關外的山陜廟(山陜會館)以及文明街關帝廟,還有西工區西小屯始建于清道光年間的關帝廟、李樓潘寨村關公廟等一些小關廟,幾乎星羅棋布地遍及洛陽各角落,香煙裊裊,火燭不斷。
各廟宇或為了擴大影響或彰顯實力,籠絡更多信眾香火,紛紛起會,廟會便慢慢成為祭祀神靈、商品交易和感情交流的綜合性社會活動。洛陽廟會眾多,如瀍河的藥王廟會、洛川街的泰山廟會、老城道尊街的玉皇閣廟會等,而規模最大的當屬關林廟會。
1、祭拜關帝講究多
廟會,離不了祭拜神明,祭祀的規模有大有小,形制有隆有簡。據老人回憶,在關林廟會的祭祀上,由達官顯貴或富商大戶者一人率眾親詣敬祭,官職較次者二人以東西序分,其余人等按職位、門第、年齡等分立其后陪祭,各執事人各司其職。參加祭祀人員多穿長衫、戴禮帽,也有官員穿中山裝,軍警人員穿軍裝制服,學生穿童子軍服。祭祀開始,祭祀人員齊集盥手,正冠、甩袖、撣塵、頓足后聞鼓聲進入大殿。其時,鼓樂齊鳴,祭祀人員肅穆而立,典儀贊(主持人)迎神即位。神明即位后,祭祀人員按次序獻禮祭拜,氣氛莊嚴,神圣隆重。
一般的信眾祭拜就沒有這么繁復了,只需帶著貢品到廟里,焚香燃箔,磕頭獻祭,求關老爺庇佑便可。女性信眾有種特殊的祭拜形式——唱經。其所唱的并非一般的佛經、道經,而是以稱頌關帝恩德事跡、做人向善的基本道理和傳統孝道等為主要內容。其語句合轍押韻,文字通俗易懂,如“關老爺坐大殿面向正南,三縷胡搭胸前逍遙自然。頭戴著珍珠帽明光閃閃,身穿著綠戰袍顏色深鮮(洛陽方言音為“宣”)……”
唱經時,用木魚或響鈴敲擊節拍,領唱者手持號旗在最前面,按固定的韻律和節奏唱誦,知其內容者隨聲而唱,不知者在每句結束時附和“嗨嗨(哪)彌呀,嗨嗨(哪)陀哇,哎嗨(哪)佛啊,嗨嗨呀”。唱經結束后,大家一起將號旗點燃。由于號旗是一方黃布而制,燃盡后不會變成灰燼即刻飄散,信眾們就從剩余的零星火線或燃燒后出現的顏色不一的紋路上得到神示。
這一習俗在關林廟一直延續到今天。每年農歷正月十三祭關之日,便有許多女性信眾在大殿或二殿結伴吟唱,一時間廟里木魚、響鈴、“嗨嗨呀”之聲此起彼伏,好不熱鬧。
2、傳統民俗人氣旺
舊時每年農歷五月十三關林也有較大型的廟會,各村社和信眾有給關老爺送紙馬和送橋布的習俗。
自宋代張天師編出派關公戰蚩尤以解決解州鹽田生產的故事后,農歷五月十三就成為紀念“關公大戰蚩尤”的日子。而五月十二為關公磨刀日,因為磨刀少不了水,所以傳說每年的這天必有雨下。從農歷五月十二開始,關林周邊的各村信眾便抬著紙馬,敲鑼打鼓繞街巡行,直至關林門前,然后焚香設祭,一邊用草料假裝喂馬,一邊口中念念有詞:“吃飽跟關老爺打蚩尤……”各村社的紙馬林立廟前,信眾磕頭燒香,唱經燃炮,人聲鼎沸,場面熱烈。直至入夜,信眾將紙馬焚燒獻祭,霎時廟門前火光沖天,信眾摩肩接踵、駐足觀看,氣勢恢弘。
紙馬為各村社信眾集資扎制,并以相互比較紙馬數量多寡、個頭大小、精美程度為樂事。送完紙馬第二天,各村社還要到廟里送橋布。橋布有九尺九、百尺等規格,人在布下托舉其狀如橋。送橋布時,男女信眾排成縱隊手舉黃布于頭頂,跟隨執事者在嗩吶班子的伴奏下先在廟外巡行,后到大殿甬道處宣讀祭文,唱經獻祭,最后將橋布搭于大殿屋梁上,磕頭許愿,焚燃號旗,方為結束。“橋布”之名也蘊含了信眾欲借長布搭起與神明溝通的橋梁,使神明能踏橋而至,降福信眾之意。橋布同樣多為各村集資購買,捐款者將自己名字或愿望寫于橋布之上,以待關老爺施恩,領受庇佑;信眾也常將縫衣針系紅線別于橋布上,待送完橋布后取回,日后用其縫制衣物,據說也可得到護佑。
舊時每年農歷正月十三,各地社火班、社就開始往關林廟匯聚,朝冢敬神。每到此時,廟里便是幡旗招展,鑼鼓喧天。各班、各社使出十八般武藝,獅子、高蹺、排鼓、旱船競相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