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粉、魏紫、十樣錦、千心黃……一畦畦、一片片,看不到頭,望不到邊,洛陽的春天,沉浸在牡丹花香里。今天,浙報之友何水法希望畫院在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平樂村奠基。
陽光下,村民們笑道:“平樂村的鄉親們,愛畫牡丹的姑娘媳婦老少爺兒們,俺們牡丹畫第一村從此有了牡丹畫院!”
平樂村是“牡丹畫第一村”家家戶戶、墻里墻外,田間地頭,隨處可見姹紫嫣紅的牡丹世界:掌花案,花開似火,紅光燦爛;梨花白,狀若梨花,潔白一片;冠世墨玉,黑紫如緞,潔而有光……地里的牡丹花,宣紙上的牡丹畫,似乎都在微風中搖曳,那層層疊疊的花瓣,猶如水中泛起的漣漪,透著泥土清幽,芳香怡人。
希望畫院會是個什么模樣?浙江南方設計院的王登悅打開幻燈片,一座古老卻又現代的希望畫院展現在眼前該畫院投資100萬元,就在平樂村的牡丹園區,將建成集畫家寫生、名家名作欣賞、農民畫師技藝培訓為一體的文化產業基地。
也許有人要問:浙江畫家為何舍近求遠,要跑到洛陽建希望畫院?
那要回溯到去年4月的牡丹文化節上,何水法的巨幅牡丹作品《洛神春賦》汪洋恣意地怒放在洛陽博物館,吸引了無數為花癡迷的洛城百姓。從專業畫家到普通民眾,都在何先生巨幅牡丹畫前輾轉流連,贊嘆不已。也就是此次洛陽之行,何水法與 “牡丹畫第一村”結下不解之緣。他先后多次來到平樂村,為當地農民畫家傳授牡丹畫技巧,并受聘為該村牡丹畫顧問。
何水法愛上了到河南洛陽平樂村寫生,“第一次到這里,我就被農民的才華和他們奮斗的精神深深打動。村民們拿起畫筆,追求藝術,創造財富,改變生活,這就是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樣板!”
更令何水法興奮的是,牡丹家鄉農民對牡丹懷有一種別樣的感情。平樂村現有六七百名農民牡丹畫家,專業畫家百余人,牡丹畫門店50多家,2011年全村創作牡丹畫15萬幅之多,實現經濟收入數以千萬元計。“作為藝術家,我很樂意為平樂牡丹畫產業的發展盡綿薄之力。”今年正月,何水法又來到平樂村為鄉親們做繪畫指導。
“一幅畫、一畝糧,小牡丹、大產業”,時年56歲的平樂村村民袁芹芳說,“我是一不小心就學會了畫畫,一不小心就成了畫家。”50歲那年陪女兒學畫牡丹的她,如今已成了頗為暢銷的畫家,她的畫有人上門來買,有經紀人來收,有人通過網上銷售。袁芹芳興高采烈地說,“畫畫不僅能提高收入,還能娛樂身心,整天覺得心里樂呵呵的,親戚朋友也都高看一眼。”
從平樂村返回杭州,何水法鄭重地思考起來:“平樂村的發展模式應該尊重地區個性發展文化產業,應當成為中國推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事業的榜樣。”陽春3月,在京城召開的全國兩會上,何水法以《用“平樂模式”推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為題遞交了提案。
何水法忙里忙外為《美術報》名家班上課的同時,一直在牽掛學員中應該有愛畫牡丹的平樂農民。這樁事一直在他心里掛著,后來在與《美術報》捐助希望小學一事上一拍即合:為帶動壯大平樂牡丹文化產業的發展,何水法發起并捐建了這座希望畫院。
“春來誰做韶華主,總領群芳是牡丹。”何水法說,幾乎所有的樹根花根,都不比長出地面的枝葉花瓣美麗,但妖艷的牡丹必須靠根吸收養分和水分才長出這些美麗來,世界上才會有國色天香的清潔高雅應著牡丹的花語:圓滿、濃情、富貴,時至今日,希望畫院終于破土動工了。記者 劉慧(原標題:牡丹花開平樂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