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由舊廠房改造而成的培訓大廳里,100多名村民在集中學習。天氣悶熱,村民卻聽得入神。他們在學什么?農業技術?打工技能?都不是,他們在學畫畫,畫牡丹。
這一幕,是6月28日洛陽畫院的6位知名畫家再次來到孟津縣平樂村,向村民傳授畫技的情景。
有著“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斤”詩句的平樂村,文化底蘊深厚,是電視劇《大國醫》和平樂正骨的歷史溯源地,近年來因其不斷發展的“平樂農民牡丹畫”,而被譽為“農民牡丹畫創作第一村”。
“這些葉子顏色稍有些臟。”洛陽畫院的畫家吳非指著一幅畫說。在集中講授后,老師們開始單獨點評和答疑。村民們也早早把自己的作品懸掛在大廳的墻壁上,讓老師點評。
“你的畫比較完整,整體畫得不錯。”吳非也不忘表揚畫的作者。
“三夏”臨近尾聲,平樂村村民們并沒有閑下來,村里不時可看到在畫室里揮毫作畫的農民畫師。
平樂牡丹書畫院副院長郭泰森介紹,平樂如今已擁有百余個牡丹畫專業戶和300余名書畫愛好者,30多名村民開有專門畫室,全村有省、市、縣書畫家協會會員20多名,年創作生產牡丹畫10萬余幅,2007年,平樂村被授予“河南特色文化產業村”稱號。
平樂村民何時開始畫牡丹?最早還是受洛陽牡丹花會的影響。
年逾古稀的郭泰安被稱為“平樂牡丹畫第一人”,現為平樂牡丹書畫院名譽院長。在上世紀80年代最初的幾屆牡丹花會期間,郭泰安到公園寫生,靠賣牡丹畫掙了不少錢。在他的帶動下,村里一大批喜愛書畫的農民也拿起了畫筆。
牡丹畫已是平樂的一張名片,也成為一項產業,目前市縣兩級政府已開始著手規劃和實施總投資3800萬元的文化產業項目。
孟津縣委干部張亞鋒在平樂村入口處指著一片農田向記者介紹,孟津縣將在這里建設“中國平樂農民牡丹畫產業園區”,“我們要把平樂建成‘中國牡丹畫第一村’!”(原標題:洛陽孟津:牡丹畫村翰墨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