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梅與“古橋仙跡”
2014/2/18 15:17:1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蔡諺云:“蘆岡多富,蔡岡多貴。”東距上蔡縣城15公里的蔡岡,宛如長龍踴躍直達洙湖,綿亙7.5公里。岡上除“鐘靈之地、易象之源”亦稱古蔡八景之一的“云護蓍臺”外,另有一處風景秀美的寶剎禪林“鳳凰寺”(即今塔橋鄉“鳳凰寺大李莊”所在地)。清一代廉吏、書法家李景梅便生在這里。
李景梅,字魁春,號仙原。有關其家世和青少年時的情況,史書記載鮮少,只知他從小天資聰穎,誠篤好學。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景梅考中貢生,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中順天舉人,任正藍旗教習,選發直隸省侯補知縣,做過鹿縣、永年及清苑三地知縣。嘉慶年間,擢遵化(今河北遵化市)直隸知州、趙州(今河北趙縣)知州,直至廣平(今河北保定)知府。
景梅為官數載,不但清正廉明,福澤一方,而且才華橫溢,是當時頗負盛名的大書法家。所跋“楊椒山(明嘉靖直諫名臣楊繼盛)臨刑家書”一貼甚為精美。最為世人稱道的,便是他為“趙州橋”題寫的“古橋仙跡”四個匾額大字,風神瀟灑,令人羨嘆!至今猶懸于趙州橋頭“關帝閣”的正殿之上。與號稱“天下第一橋”的趙州橋相得益彰,供后人代代瞻仰,佳話相傳。
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8年),趙州時逢廟會,景梅身為父母官,便攜隨從來到這里,和當地眾多鄉賢名士吟詩對賦,與民同樂。
這一日天氣晴朗,景色怡人。遠眺趙州橋,真好比蒼龍飛架,新月出云,又恰似長虹飲澗,玉環半沉。景梅目睹此狀,不禁嘖嘖贊嘆:“‘滄州之獅景州塔,趙州石橋大菩薩。’果真奇哉、妙哉、壯哉絕哉!如非隋史記載,誰人信之為人工?”一名師爺說道:“大人所言極是。自宋元以來,趙州橋便被人賦予了種種神奇色彩,尤其是‘魯班修橋’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盡人皆知。”景梅點了點頭,又道:“據百姓們講,這是玉皇大帝委派‘天工’、‘神丁’暗中相助,才使魯班一夜間修成此橋。對嗎?”師爺忙道:“對對對!”景梅笑道:“傳說橋面上那幾道形似車轍的小溝壑,也與當年魯班同張果老、柴王及宋太祖打賭有關哩!走,我等且瞧瞧去。”
眾人來到橋上,果見橋與拱頂東側底面,留有一處大大的“手印”痕跡。景梅含笑一指:“想必這便是魯班托取橋身留下的。”復行幾步,發現橋面上轍跡赫然,正是張果老坐下毛驢留下的“驢蹄印。”另外兩處,分別是柴王獨輪重車軋過的轍溝和宋太祖拉車時用力過猛,滑跪在橋面上留下的“膝蓋印。”當景梅問起打賭結果時,有人便說:“此次打賭,張果老認賭服輸,此后便改做了‘倒騎毛驢。’至于魯班,深責自己有眼無珠,不識仙顏而自毀一目,至今仍害得天下木匠‘單眼’吊線哩!”一席話,引得景梅朗聲大笑:“如此說來,這些溝壑真稱得上是古橋仙跡啊!”眾人聽得“古橋仙跡”四字,紛紛喝彩,一致建議景梅題此匾額,懸于關帝閣正殿上予以紀念。盛情難卻,景梅只好應允。
歷來書家入筆,至高境界莫過于“心手雙暢,隨心所欲”,以便下筆處毫無凝滯,景梅也自不例外。來到關帝閣前,凈手、拜揖已畢,便見景梅潑墨揮毫。眨眼之間,宛如行云流水,翩翩自得,“古橋仙跡”四個大字躍入匾額,圍觀百姓盡數為之傾倒。幾天之后,一欽差大臣路經此處,對這四個字尤為激賞,稱之為神筆。一時京師轟動,人人以爭睹為快事。
1991年9月,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取為第十二個“國際土木工程里程碑”。國內外諸多游人來此觀光,除稱頌巧奪天工的趙州橋外,懸掛在關帝閣正殿上的“古橋仙跡”四個大字,依然如神來之筆,在世人心目中銘刻下一個個難以磨滅的驚嘆記憶! □陳群紅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天中晚報(2008-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