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由于歷史久遠,蔣國的不少事情并不清晰,有的問題甚至在學者和蔣姓中存在分歧和爭議。
西周分封的諸侯國為數眾多,都不很大,有很多是五十里、百里的小國,約相當于現在的一個縣,歷史上那些重要的諸侯國,如齊、魯、楚、鄭、晉、秦等國,都曾獲得特殊的發展機遇,或者出過幾代很有作為的國君,國家充分發展,在歷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但更多的諸侯國沒有留下詳細的史料,如今只能憑借有限的史料以及考古發掘進行研究,很多情況只能推測,因此形成眾多的說法。
這次“尋根聚會”,不同地區的蔣氏代表提交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其中就有不少爭議之處,比如蔣國最初封在什么地方,也就是蔣地究竟在哪里?目前有數種說法,獲嘉蔣村、尉氏蔣城、固始蔣集和淮濱期思,而最重要的兩種看法,是獲嘉蔣村說和淮濱期思說。
周代分封諸侯,大多以初封地的原始地名作為國名。“蔣”(或稱“菰”,后來演變成茭白)是水生草本植物,適應性很強,在中國分布極廣,北到黑龍江,南到海南島都出產。這種植物原產地在哪里?或者說最初以這種植物命名的地方是哪兒?這些如今都很難考證了。期思地處淮河南岸,河湖密布,水網發達,如今還有廣闊的濕地面積,無疑有著“菰”良好的生存環境;而獲嘉蔣村一帶,也有多條河流,何況古代河南北部溫暖濕潤,水草豐美,水資源十分豐富。因此無法一次推斷蔣地所在。
獲嘉蔣村說對淮濱期思說質疑的關鍵一點,在于蔣國是西周初年的封國,當時今淮濱一帶還由淮夷控制著,不是周的勢力范圍。不過這樣的證據也有可商榷的地方,這就牽扯到華夏與東夷之間長達千年的戰爭和融合。
始封在內地還是邊疆?
蔣國始祖是周公之子。據《左傳》記載,周公東征平定“三監”(武王滅商后,派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留在殷地監視紂王的兒子武庚,歷史上稱之為“三監”)叛亂后,為鞏固統治,周王朝大量“封建親戚”,而“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也就是說,在這次大規模的分封中,周公的六個兒子成為諸侯國國君,他的第三個兒子伯齡被封在蔣國,成為蔣國的開國君主,如今全國蔣氏,都認伯齡為始祖。
一般認為,伯齡被封一個叫“蔣”的地方,因此其國號為蔣國。有專家考證認為,這個蔣地,并不在今天的淮濱,而在獲嘉、修武一帶,準確地說,是獲嘉張巨鄉蔣村(也有人認為是焦作市馬村區蔣村)。不知什么原因,在周昭王、穆王時期,蔣國南遷到今尉氏縣蔣城;周宣王中興之時,周王朝征服了南淮夷,為了加強對這一帶的統治,把蔣國再次南遷至今淮濱期思鎮。
持這種說法的人認為,周代初期,蔣國始封之時,今天淮濱一帶是東夷(也稱淮夷)的地盤,蔣國不可能在這里建立。只有到了周宣王征服淮夷之后,蔣國才可能在此立足。這種觀點頗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周王朝與東夷之間的戰爭錯綜復雜,不能簡單地做出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