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歷史傳說 >> 瀏覽相關信息

“期思懷古之蔣國覓蹤系列”之二 蔣國:華夏對東夷戰爭的前哨?(2)

2013/7/3 10:06:19 點擊數: 【字體:

  東夷是周王朝的勁敵,從周初到春秋時,華夏諸侯與東夷之間的戰爭不絕史冊。其實不僅是周代,華夏與東夷之間的戰爭和融合延續了2000多年。

  “夷”的原意為“一人負弓”,是遠古東方部落集團的名稱,與“華”對應,起初并沒有任何貶義。學術界有人認為,華、夷是遠古黃河流域東西兩大部落集團,東方夷族最為著名的部落首領有羲和、帝俊、太昊、蚩尤、少昊、大舜、伯益等。大約5000年前,在與黃帝的大戰中,蚩尤落敗,導致東方部落分化瓦解,一部分與華族相融合,另一部分仍保留自己的文化傳統。

  夏代是以黃河流域西系部落為主,融合東方少昊集團諸多部落建立的國家。從現在掌握的史料看,夏代西方發生的戰爭很少,而與東方的爭斗很激烈,有人認為,推翻夏王太康、“代夏政”的后羿就是東夷的首領。

  商人也是東西兩大系融合的復合型共同體,他們與東夷關系更為密切。有人研究甲骨文認為,商代人殉、人祭之風淵源于東夷,從甲骨卜辭的記錄看,用作人殉、

  人牲的主要是西邊的羌人。不過,商代與東夷之間,也時常兵戎相見,尤其到了商代后期,甲骨卜辭中,常見征伐人方、尸方(學者認為“人”、“尸” 均為夷的變體字)的記錄,對東夷作戰時間很長、規模很大,遠涉淮河流域。所謂“商人服象,為虐東夷”,即是文獻對這段歷史的記載。商代末年,紂王對東夷發動大規模戰爭,以致周人驟然攻打,紂王竟然無兵可用,只好用奴隸拼湊成一支部隊,所以史書說“紂克東夷而殞其身”。

  到了周代,東夷仍然是周王朝的勁敵。周武王去世后,周公輔佐年幼的成王,武庚乘機會同心懷不滿的“三監”,聯合東夷奄、薄姑等眾方國聯合起兵反周。

  于是周公大舉東征,用三年時間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殺了武庚,放逐叛亂的“三監”,并且占領了奄,放逐其君,“滅國者五十”。有學者認為,被滅掉的這50個方國,大部分在今山東境內,也有一些位于淮水流域。《史記·魯周公世家》說:“管、蔡、武庚等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伐……寧淮夷東土。”可見,周公的東征,是涉及淮河流域的。

  隨后,姜太公被封于齊,周公被封于魯(其長子伯禽代為國君)。齊建國于營丘,正是東夷薄姑的中心地區,而魯建國于曲阜,正是奄的中心地區。立國之初,齊、魯都面臨夷人的激烈反抗,姜太公立國之初,“(東夷)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經過激烈的戰斗,齊才得以立國,甚至直到春秋,齊國與萊夷也發生過戰爭。周公之子伯禽于魯之時,“淮夷,徐戎并興”,使得魯國一度不敢開東門。

  成王親政以后,“淮夷、徐夷及奄又叛”,成王大規模征集軍隊,展開征伐,經過幾次反復,今山東境內的東夷勢力才被壓制下去。即便如此,齊魯的夷人文化仍很強大。姜太公的齊國采取了文化上兼容并包、經濟上充分發揮地利的方略,“大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而伯禽在魯國則采取以周文化變革當地民風民俗的政策。據《史記》記載,姜太公就國后5個月就向周公報告施政奏效,伯禽三年后才作出相同報告。周公得知兩人采取的不同文化政策,“乃嘆曰:‘嗚呼,魯后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后來,齊國果然成為大國,而堅持周禮的魯國,則在后世孕育了影響深遠的孔孟儒家學說。

  既然齊魯都立國于東夷文化的核心地區,蔣國為什么不能立國于淮河中游靠近中原的淮濱期思呢?

  不過,山東的東夷遭齊魯的強力壓制勢力不張,其勢力中心逐漸南移到淮河中下游,史書中淮夷的名頭逐漸取代了東夷。如果蔣國最初就立國在期思一帶,他們必當面對強大的夷人勢力,國力的發展受到極大的制約。

  宣王中興決戰淮夷

  周朝建立100多年后,淮夷再次強大,對周構成嚴重威脅。周穆王時,位于洪澤湖一帶的徐國國君一度稱王,公開與周王朝抗衡,率領眾多方國攻打到了黃河流域。穆王“畏其方熾”,“乃分東方諸侯命徐偃王主之。”后來,周穆王與楚國夾擊徐國,殺掉徐偃王,才抑制了淮夷勢力。

  周夷王時,淮夷勢力再度膨脹。噩(鄂)侯馭方叛周,“率南淮尸(夷)、東尸,廣伐南或(國),東或”,不僅攻伐紂王朝南疆和東邊的諸侯,還打到了洛陽附近,威脅周的東都。周夷王動員了西六師、殷八師兩支主力夾擊,才把淮夷入侵打退。

  到周厲王時,淮夷再次打到洛陽附近,并曾擊敗周王朝主力部隊,直到厲王之子宣王即位后,才徹底消除了淮夷的威脅。

  周厲王是周代有名的暴君,他的橫征暴斂曾引發國人暴動。大約因為經歷了那場災難,他的兒子宣王即位后勵精圖治,整頓朝政,使已走下坡路的周王朝一度強盛,史稱“宣王中興”。宣王的主要功業是討伐侵擾周朝的戎、狄和淮夷。

  在打敗北方的戎、狄后,周宣王命召穆公及卿士南仲、大師皇父、大司馬程伯休父等率軍討伐淮夷,周王朝的部隊沿淮水東行,打敗諸多淮夷方國,令最強大的徐國被迫屈服,向周王朝進貢。各方國也都接受王命,敬獻貢物。自此一戰,淮夷一蹶不振,從此再也沒有強大起來。有學者研究認為,此后淮夷與華夏的融合逐漸加快,春秋時期各淮夷方國“即事諸夏”,與諸夏通婚,參與會盟。這個時期出土器物淮夷,所有銘文都是周代通行的文字。

  在春秋爭霸與戰國大兼并的過程中,這些方國先后被楚、吳、魯、越兼并,與此同時,華夏與東夷完成交匯融合,夷夏間的差別逐漸消失。秦朝統一六國的時候,“其淮泗夷皆散為民戶”,都已經成為華夏的一部分。

  根據史書記載,周宣王振興國威后,又進行了一次分封,其中封他的弟弟姬友于鄭(今陜西華縣東,后遷徙到新鄭)。為了加強對南方的控制,他還將其舅舅申伯徙封于謝(今河南南陽)。主張蔣國始封于獲嘉一帶的研究者認為,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宣王令蔣國遷徙到今天淮濱一帶。

  在半年前的“尋根聚會”上,更多的蔣氏代表和研究者認為,蔣國并不是從北方遷徙而來,它最初就立國于期思。淮濱縣文化局辦公室主任尤新峰先生就認為,如果蔣國曾多次遷徙,史書上不可能沒有任何信息;而姬姓的蔡、沈、息等國都在淮河流域,與期思相距不遠。期思雖在淮河之南,但距離淮河只有10多公里,是重要的農耕區。周公東征,“滅國五十”之后,周王朝將伯齡封于此地,作為控制東夷的前哨陣地,并非沒有可能。

  這種推論聽起來有道理,蔣國不在內地,而在邊疆,承擔對抗東夷重任,也是合乎情理的。

  尤新峰先生還發現了一個重要的史料——唐天寶十五年的《蔣氏大宗碑記》。此碑記有如下內容:“昔者周公正天地之紀,立君臣之度,朝諸侯于明堂,復寶命元子,于是旌之車服,錫之山川,雖名上公之位號,實用王者禮樂。然猶大錄豐功優命諸子。宅魯侯于曲阜,城蔣國于期思……”大意是說周公功勞巨大,成王待他極為優厚,并且對他的兒子也給予優厚待遇。這個史料年代較早,因此有較高可信度,其中“城蔣國于期思”之句,分明是說蔣國始封地就在期思,跟魯國一樣,承擔重任,立國于當時的前線,成為與淮夷作戰的前哨。

  由于缺少充分的原始史料,關于蔣國的很多爭論難以產生定論。但這次“尋根聚會”上,各地蔣姓代表至少形成一個共識:期思為蔣國故城,也是蔣氏得姓的地方。古代史書和如今考古發掘,都證實了這一點,班固的《漢書》,司馬彪的《續漢書郡國志》都明確記載,“汝南郡期思縣有蔣鄉,古蔣國。”《左傳》杜預注認為,“蔣在弋陽期思縣”。而《水經注》也說:“淮水又東北,過期思縣北,縣故蔣國”。

  1984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期思鎮的古城址引起重視,這座古城北靠期思河,東南臨方家湖,南有白鷺河及十里草湖,處于三面河灣環衛的崗地上。古城墻輪廓尚存。隨后,這座古城址內不斷發現銅戈、銅矛、銅劍、銅鼎等春秋戰國器物,城墻遺址中下層暴露出來的器物具有明顯的商周文化特征。隨后,這個城址被確認為蔣國故城遺址,被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蔣國存在了400余年。公元前632年,著名的城濮之戰爆發,晉文公退避三舍之后,擊敗強大的楚軍,一戰確立新一代霸主地位,而戰敗的楚國大傷元氣,長時期不敢北上,轉而掉頭向東,向淮上小國撒氣,不管東夷方國還是姬姓諸侯國,一概掃蕩。當時,如今安眠于期思鎮的這座古城,充滿了恐慌的氣氛。

  如今已是“省保”的蔣國故城,雖然經過滄海桑田的世事變遷,但輪廓依然。它呈長方形,古城墻高三米多,東西長1700米,南北寬約500米,墻基寬32米,東南有烽火臺一座,殘高七八米。圖為蔣國故城遺址。【原標題:“期思懷古之蔣國覓蹤系列”之二 蔣國:華夏對東夷戰爭的前哨?】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網 2008-12-30 作者:姚偉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