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純以天才而論,戰國時期最富于天才的兩部書就是《莊子》和《韓非子》。如果以現實價值而論,則《韓非子》獨占鰲頭。
看《韓非子》,首先應該看《荀子》,荀子有兩個特點完整地傳給了韓非子這個得意門生,第一是誰都不放在眼里,第二是世上無好人。
整部《韓非子》不講道德,因為韓非子與他老師一樣認為“人性本惡”,世上本沒有什么道德。對于世上這些只見利不見義的愚蠢民眾,只有一個辦法能夠讓他們老老實實,那就是法律。而且,是輕罪重罰的法律,這一點,跟商鞅一脈相承。
現在我們知道,法治國家除了嚴格的法律之外,還有公德以及宗教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可惜的是,戰國期間沒有宗教,也沒有后來的儒家。所以,韓非子只看見法律就不足為奇了。但是單就法律而言,韓非子的論述登峰造極,至今無人能及。
法律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即便不考慮道德的因素。韓非子非常清楚這一點,因此提出了“法、術、勢”的概念。其實整部《韓非子》,都是在講這三個字。
什么是法?就是法律法令,這一點非常清晰。什么是術?就是某些事情無法用法來規范,于是要用到權術。權術,說白了就是陰謀詭計,但是能夠繞過法律。歷史上的所謂名臣們,都是玩權術的高手。然而,有的事情,靠法不行,靠術也不行,這時候靠什么?靠勢。勢是什么?權勢。說白了,勢就是不講法不講理,用武力暴力解決問題。
從概念上說,法是簡單概念;術雖然操作起來復雜,概念上并不復雜。什么是勢?韓非子給了幾個例子,其中一個是關于當年齊國的首相晏嬰,晏嬰作為一代名相,在法和術的運用上出類拔萃,可是不懂得用勢。為什么這樣說?晏嬰執政的時候,齊國田家的民望已經遠遠高過國君,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田家遲早要篡奪齊國。這個時候,靠法靠術都已經無法阻止田家了,要保住姜家的齊國,只能有一個辦法:強行武力解決。強行武力解決,就是運用勢。可惜的是,晏嬰沒有能夠運用勢,導致最終田家篡奪了齊國。
權勢,就是拿來用的,否則還要權勢做什么?這是韓非子的看法。
在韓非子看來,治理國家,就要合理運用“法、術、勢”。三者中,基礎是法,必要的時候使用術,實在迫不得已才使用勢。但是,該使用勢的時候,也要毫不猶豫。
三種手段,以怎樣的比例運用呢。一個治理水平高的國家,法的比例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術的比例在百分之九上下,勢的使用最多百分之一。如果術的比例過高,這個國家一定是權臣弄權,利用各種陰謀詭計中飽私囊;如果勢的比例過高,那么這個國家一定是個暴政國家,無視百姓的權力利益,以暴力對待百姓的合理訴求。
《韓非子》這部書的現實意義就在,對于世界上任何一個政權的統治水準,你只需要了解他們運用“法、術、勢”的比例,就能發現這是一個法治國家、一個官僚國家還是一個暴虐的即將滅亡的國家。
實際上,“法、術、勢”同樣適用于國際關系,譬如美國的對外關系,通過聯大譴責、制裁別國,這算是法;通過金融手段、商業手段打擊別國,這算是術;直接的軍事干預,這就是勢。不過,一個現代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應該以怎樣的比例運用“法、術、勢”,這就不是韓非子能夠告訴我們的了,需要我們自己去總結歸納。賈志剛【原標題:韓非子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