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207年以后對歷史的貢獻非常豐富,文化上的、法制上的、發展生產方面的、重用人才方面的、安定邊疆方面的貢獻都很突出。特別值得肯定的是,在處理與漢室的關系上,他終生沒有“還權”于漢獻帝劉協(曹操的軍隊是自己興義兵討董卓建立起來的,不是朝廷分撥給他的,所以在還權上加引號),這是曹操非常了不起的歷史功績。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要平定天下,就必須建立一支絕對忠于最高統帥的軍隊,才能做到無往不前、戰無不勝。在長年累月的戰爭中,必然地會因戰爭的特殊情況,形成一大批出生入死的、只以生命捍衛締造這支部隊的首腦、只服從締造這支部隊的首腦指揮的將帥。如一定要以封建道德苛刻的忠君標準去要求曹操,必須把軍事指揮權交給漢獻帝才為忠,那么,這支軍隊缺乏了締造它的首腦強有力的控制,必然出現內變導致天下再次大亂。曹操在210年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上,把這個道理說得十分清楚。曹操在臨終前把軍事和政治大權,交給有相當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的太子曹丕繼承,(曹丕出生于中平四年,即187年)是對身后國家命運負責的重大舉動,而曹丕在接過實權后,如不能盡快稱帝,盡快統一人心,漢天下名義上屬于漢天子劉協,實權卻屬于曹氏,名、實的沖突會給國家潛伏下重大的政治危機和嚴重的軍事危機。他不具備其父那樣深厚的政治基礎,越遲稱帝,國家越易出亂子。曹丕的代漢而立,在歷史上是具有進步意義的。然而,就是曹丕這個順應歷史發展規律的稱帝舉動,不僅在封建歷史評價上殃及了自己,被史書寫成為一個十分惡劣的小丑,也殃及了曹操這位偉大的、終生致力于民族安居樂業,為國家統一事業九死一生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這位一生勤儉,史上罕有帝王相媲美的大英雄,這是曹操在一些史書上被厚誣的重要原因。中國歷史上反動的血統論,最早就是為了迎合封建正統統治的需要而產生的。曹操沒有“篡位”,他的兒子“篡了位”,當老子的也脫不了干系!一鍋端的、誅連式的“批判”,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某個朝代,不論統治得好與不好,都能夠千萬年延續不變的統治下去。這個思想,與儒家“湯武革命,順天應人”的思想也是相悖的。曹丕建立的政權,仍然和其父掌握政權時期一樣,是一個堅持以儒家思想治國,重視法治、文化、人才、生產的政權,曹丕本人同時還是中國歷史上了不起的文化大家。“三曹”對中國古代文化的貢獻,是后世沒有哪個帝王家族可以相比的。可以說,曹氏家族對漢末因戰亂斷裂了的中華文明的延續,起到了非常重要、非常關鍵的承接作用。魏國在歷史上,是遠比蜀、吳兩個軍事化管制的“國家”,在政治和生產、文化、法治領域上進步的。226年曹丕去世后,其子曹叡繼位,曹叡仍然是一位能干的軍事家,有的史書上把他的軍事指揮寫得很無能,那是歪曲。曹叡在一邊鞏固北方統一成果,一邊與蜀吳和邊疆少數民族進行戰爭的同時,在尊儒重教、發展生產、選拔人才、審理刑獄、賑災救民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績。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曹叡時代制定的法律《魏律》,直承以《九章律》為主體的漢律,較漢律在結構、內容與篇名等方面都有進步,并直接影響到了《晉律》的制訂,在中國法制史上是占有一席之地的。曹氏祖孫三代終生都堅持恢復漢朝以儒家思想作為治國、興國的指導思想,漢朝的皇帝雖然易了姓,但漢朝延續而來的,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治國思想這個靈魂沒有變。在當時僅有的各種治國學說中,儒家學說無疑是最先進的治國學說。曹叡的文學成就雖遠不及“三曹”,但在三國的帝王中,也是蜀、吳兩國的皇帝不可同日而語的。魏國在歷史上不僅遠比蜀吳兩個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上要好,也比漢末的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好得多。北方政權不是邪惡,而是進步的政治力量。諸葛亮207年《隆中對》中所提到的討伐北方,北方政權也是不應當被討伐的。曹操不是董卓,不是秦二世,也不是“曹賊”,而是國家北方和百姓的安全所系。這是207年國家面臨統一大好形勢下,《隆中對》不當提出所包含的第二個理由,或者說“即統學說”包含的第二層含義。
三.統一的動機不一定都是好的
諸葛亮在封建專制時代一些史家正統的歷史觀看來,最大的歷史貢獻就是讓劉備當了皇帝,續了漢室的正統,并輔佐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忠君”是諸葛亮存在的核心價值,忠君的價值在歷史上遠遠高于了諸葛亮智慧的價值和其它價值。劉備是不是代表著漢室正統,史學界歷來有爭議,普遍的認為不是,就算是,由此而產生的《隆中對》及其“先三分后北伐”的實踐,也是否定的。在封建社會,忠君應不應當提倡?答案是肯定的,當君主利益和國家、人民利益趨向于一致時,忠君有利于國家,有利于人民,應當提倡。封建社會的不少時間,歷史情況都是這樣的,即君主利益、國家利益、人民利益,是比較吻合的。只要君主還能通過他的政治系統控制好國家大政,并希望國富民安,哪怕他是一個昏君,只要還有這么一點希望,忠君都有利于國家和人民。歷史上不少冒死的諫臣,就是忠君的例子。但當君主的利益與人民的利益、國家的利益徹底地走向了反面,即維護君主的利益,就必然嚴重地損害人民、國家利益的時候,這時候的忠君就走向了國家需要設置君主意義的對立面,這時候不強調人民和國家利益,一味盲目地忠君,就是反動的、阻礙歷史進步的,諸葛亮的忠君就恰恰處于這個時候。漢天下因自身的腐朽、沒落,是漢朝皇綱失常,184年黃巾農民起義爆發和189年董卓擾亂出現、190年天下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北方經過曹操17年的統一戰爭,一個有利于人民和國家的新政權已經出現,諸葛亮在國家面臨全國性統一這個大好形勢出現后,非要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去幫助劉備“匡扶漢室”,這樣的忠君,恰好與歷史進步的必然規律背道而馳,按《隆中對》“先三分再北伐”的方案去“匡扶漢室”,這種忠君的代價,是要把全體人民都重新拉回到長年累月的戰爭中去,實際上就是讓歷史倒退。如前面所述,即使“匡扶漢室”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