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建偉:從1997年出版《北方城郭》、1998年完成《突出重圍》到2001年《英雄時代》的問世,我完成了包括當今中國城鄉、軍隊和大都市各領域生活的《時代三部曲》,它的
記者:前不久在中央電視臺首播的根據您的小說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劇《英雄時代》,像史天雄和陸承偉這樣的人物形象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您在《時代三部曲》中分別塑造了一批這樣的英雄形象,請您談談小說中塑造的英雄人物。
柳建偉:我小說中塑造的英雄其實是指時代的主角。人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文學體裁,是為了記錄這個社會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文學作品實際上是寫主角的作品。
一部長篇小說就好比一部“交響樂”,它需要很多的人物烘托,《時代三部曲》中我一共塑造了400多個大大小小的人物,他們共同奏起了時代的“交響樂”。像《北方城郭》里的李金堂、劉清松、歐陽洪梅,《突出重圍》中的范英明、朱海鵬、方英達,《英雄時代》里的史天雄、陸承偉等這些主角人物,是這個時代的代表,他們是“交響樂”中的主旋律部分,甚至是主旋律中最為突出的音符。
記者:《時代三部曲》從不同領域提出并解答了富有挑戰性的現實難題,引起了讀者強烈的共鳴。您是怎樣使文學作品達到這樣的閱讀效果的?
柳建偉:寫現實題材的文學作品時,作家通過對社會的認識和洞察,需要寫出超前性的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一些虛構事件中的真實現象。這幾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題之所以到今天還具有現實意義,是因為我把對社會現象、問題所作的帶有前瞻性的理性思考貫穿于文學作品的始終,才在理性層面上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
對于當今社會的沖突和矛盾,在政治、經濟等領域研究關注之前,文學可以先行。我們可以通過文學的形式進行思考、解答,這就是文學創作的優勢。我認為,要想這個社會更好地向前發展,作家這種盛世憂患的意識、對民族的自我反省意識是必須伴隨著時代發展的。
記者:因為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在時刻發展變化的,置身其中很難把它看清晰,但從您的作品中反映出的對當今社會的觀察和認識相當深入,能談談您是怎樣掌握如此豐富的寫作資源的嗎?
柳建偉:我剛才說,我的生活經歷是我創作《時代三部曲》的基石。通常人的生活經歷有三種:親歷的生活、目歷的生活和心歷的生活。以前的文學作品,比較注重親歷的生活,為了寫一部作品就去體驗一種生活。但現在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由以前的72行、360行發展到今天的22300行,作家不可能去親身體驗每一個社會角色。因而,現在目歷的生活成為作家得到生活素材的主要渠道,它包括通過報刊、書籍和網絡、電視來獲取更加豐富、詳實的資料。然而,前兩種經歷都有了還不夠,如果心歷不到也是徒勞。作家必須在了解、觀察社會現象的基礎上用心去思考,才能使文學作品從感性上升到理性,最后還原為感性的東西。
我想我的小說正是通過這三種方式來獲取使作品具有生命力的寫作資源的。
記者:能談一談您最近幾年的創作情況嗎?
柳建偉:《時代三部曲》后,我又創作了兩部現實題材的小說《驚濤駭浪》和《SARS危機》,這兩年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創作歷史題材小說上,目前寫的一部近百萬字的歷史題材小說初稿已經完成。
記者:您寫的5部小說都拿到不同的獎項,而且大部分作品都被改編成同名電視連續劇在全國熱播,可以說您寫現實題材的小說是非常成功的,那么,您為什么轉向寫歷史題材的小說呢?
柳建偉:我寫的這5部反映現實題材的小說,都是對某個特定時期的現實問題的一種理性思考,如果想進行下去,在我們所處的這個空間內思考的廣度和深度已經很難再深入,而我還想把思考繼續下去,所以我就想借助歷史來把問題挖掘得更深一點,更明白一點。應該說,歷史題材的小說在這方面創作的空間更大一些。
記者:今后,您有什么創作計劃?
柳建偉:作為軍旅作家,我比較青睞戰爭文學。我一直有寫像《靜靜的頓河》、《戰爭與和平》這樣規模宏大、在思想和藝術上都有很高造詣的戰爭小說的愿望。這些年,我一直在準備寫一部反映抗日戰爭的小說。前些年我對20世紀的中國戰爭史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梳理,完成的紀實文學《紅太陽白太陽》、《日出東方》等為寫這樣一部革命歷史題材的小說積累了不少素材。應該說,創作這樣一部小說,在創作技巧、駕馭結構上都不成問題,我現在還需要到戰爭實地去體驗生活,再有對我們的抗戰敵人———日本,需要更深一層地了解這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心理,才能創作出一部與眾不同、引人關注的、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長篇巨著。
鏈接:柳建偉,河南南陽鎮平人,1963年10月出生,現任八一電影制片廠編劇。主要作品:長篇小說《時代三部曲》(《北方城郭》、《突出重圍》、《英雄時代》)、《SARS危機》、《驚濤駭浪》,中篇小說集《蒼茫冬日》,長篇紀實文學《紅太陽白太陽》、《日出東方》等。曾獲得“五個一工程”獎、“夏衍電影文學獎”一等獎、“馮牧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全軍文藝大獎”、“人民文學獎”等多種獎項!驹瓨祟}:柳建偉:塑造時代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