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忠詩歌現象” 在國外的影響
2013/7/8 18:02:4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王學忠是一位近年來在詩歌界聲譽鵲起的勞動階級的詩人。他的詩歌在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引發讀者強烈的心靈共鳴。許多下崗工人和農民工都能吟詠王學忠的詩作。不少當代著名的詩人、作家和詩評家都撰文評論王學忠的詩作(總數達300余篇)。他們中有國內大陸的,臺灣的,還有海外華人。他們對王學忠詩歌中的現實主義精神有極其中肯的評說,稱王學忠為“平民詩人”,“工人階級詩人”或“人民詩人”,這就是當代詩歌界中引人注目的“王學忠詩歌現象”。
作為富于生命力和強烈時代氣息的詩歌,王學忠的詩作在華人世界產生巨大的反響之后,繼續朝著更廣更遠的方向傳播。此中,王學忠的詩歌要獲得國外讀者的接受,首先需譯成外文。2005年1月和5月,由學者楊虛翻譯的《王學忠短詩選》和詩人申身選編,學者楊虛翻譯的《王學忠詩稿》分別由香港銀河出版社和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在國際詩人筆會上交流,并被介紹到英國、美國、瑞典、法國、日本、希臘等國家,王學忠的詩作開始接受多膚色讀者的欣賞和評價,這對于他詩歌的生命力又是一次新的延伸。
王學忠的詩歌是關心民生疾苦的詩作,反映了改革開放的社會轉型過程中所形成和暴露出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影響著廣大群眾的生活,甚至與他們的命運休戚相關,因此王學忠飽含血淚的吟唱能夠得到人民的認同和喜愛。王學忠詩歌譯介到西方國家,讓西方讀者耳目一新。因為盡管埃茲拉·龐德和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等詩人曾嘗試通過英譯漢詩來進行創造的方式向西方介紹過諸如《長干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中國古典詩詞,但西方讀者對中國現當代詩歌的了解卻并不多。這兩部以中英文對照形式出版的詩集讓西方讀者在對中國當代詩歌的閱讀中了解到中國勞動階級的情感、憂患和需要。《王學忠詩稿》中對民生疾苦的關注,是一種“揭丑派”的創造方式,這與西方的文學創造傳統是一脈相承的。英國作家查理·狄更斯,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美國作家辛克萊、斯坦貝克等,都有揭露社會黑暗和不公的佳作流芳于世。對于與國外現實主義作品異構同質的中國詩歌作品,外國讀者對王學忠的詩歌表現出高度的熱情。如英國學者簡·麥迪遜評價到:詩篇中充滿了生命力和尊嚴感,是文學和社會的結合。一位美國社會活動家艾倫·納戴爾說,她第一次讀到中國詩歌,她驚訝于其簡潔的文字之下所蘊涵的豐富的社會意義。當然,描寫中國下崗工人艱苦生活的王學忠的詩歌譯介到國外后,我們也聽到了外國讀者對中國社會中不公現實的評價。美國詩人保爾·沃森認為:(下崗工人)在無奈的現實中的挑戰和抗爭構成了整個詩集的主題。這些詩表達的意思很清楚,當代中國還有很多問題。在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中,我們所取得的成就為世界所矚目,而表現中國社會經濟高速增長隱藏下的貧富懸殊和官僚腐敗的文學作品,外國讀者卻知之不多。王學忠詩歌在國外的譯介,引起不少讀者的思考。瑞典克里斯蒂安大學博士因格馬·奧托森對中國一部分官僚和暴發戶的窮奢極欲,與國家提倡的道德理想完全相背離的行為表示震驚和擔憂。他在文中引用一句拉丁語格言“人民的聲音,上帝的聲音”來告誡那些大權在握者和為富不仁者。王學忠的許多詩作都是對中國的下崗工人、農民工等弱勢群體的描述,不少外國讀者對于這些詩歌的反響也最為熱烈。世界詩人大會榮譽主席羅絲瑪麗·維爾金森指出王學忠的詩歌是寫他那個階級的生活,他的聲音是勞動階級的心聲,是弱勢群體的聲音,是沉默的大多數的聲音。而一位美國讀者認為這些詩作呈現給美國讀者適逢其時,因為許多美國員工也因大公司經營不善裁員而成了“下崗工人”,讀了這些詩歌的美國人會找到和中國下崗工人一樣的感受。
王學忠的詩歌是以表現中國社會負面現實而走向世界的,它的譯介成功使得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對待中國的“揭露文學”走向世界?有部分人認為這類作品會加深國外讀者對中國的誤解,影響中國的大國形象。筆者認為,這是“后殖民心理”在作祟。1840年英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讓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朽無法藏匿于世界的視線之外,而伴隨殖民侵略而形成的“東亞病夫”、“老大中國”等名詞讓中國人在世界上抬不起頭來。而今,在殖民時代結束幾十年之后,這種傷心之痛仍讓一部分國人心有余悸,恐中國的“揭露文學”成為一部分國外勢力敵對中國的借口。但國人不要忘記,作為一個冉冉升起的大國,我們要敢于向世界說明中國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惑,這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風范與氣概。在對待“揭露文學”上,我們可以從美國的做法上有所收益。作為世界上的強勢文化,美國文學中的現實批判性是一以繼之的。從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中丑陋的美國政客到斯坦貝克的《憤怒的葡萄》中勞動者的悲慘生活,從“迷惘的一代”到“跨掉的一代”,美國對于這些批判現實的文學作品和思潮是包容并蓄的,而這些作品在其經典化的過程中成就了美利堅民族中民主、堅韌、樂觀和豁達的性格。
就“王學忠的詩歌在國外的影響”這一個案而言,外國讀者在體味表現工人下崗和官員腐敗的詩作中,得出的評價并不是對中國改革開放的失望,而是體味到詩人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傳統價值理想的贊頌。考慮到中國社會轉型期人們價值取向的混亂,英國學者簡·麥迪遜甚至提出友善的建議:首先要承認社會貧富分化和官僚腐敗的現實,然后分析其成因,從基層起進行自下而上的改革。詩人王學忠的詩歌譯介到國外,國外讀者并沒有對中國的敵視,而是表達了對中國勞動人民的關注,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希望。他們認為《王學忠詩稿》這樣的“揭露文學”的作品能夠走出國門,這本身就說明中國人的勇氣和中國民主建設的進步。王學忠的詩歌能夠在西方找到讀者,激發他們對中國詩歌和文化的興趣,由此為更多的現實主義作品走向國外鋪平了道路。朱長泉【原標題:“王學忠詩歌現象” 在國外的影響】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作家網 2007年0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