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專訪中國小小說“掌門人”楊曉敏

2013/7/12 9:48:54 點擊數: 【字體:

專訪中國小小說“掌門人”楊曉敏

    楊曉敏,男,中國作協會員,河南省作協副主席,鄭州市文聯副主席,《百花園》、《小小說選刊》、《小小說出版》主編。有各種專著十幾本,編著近1500萬字。由于對小小說創作的巨大貢獻,他被認為是中國小小說的“掌門人”。

    5月9日到達金華時,看到這座江南城市的一切都被春雨洗滌得清清爽爽,空氣特別清新,剛剛從干燥的中原鄭州過來的楊曉敏在心里暗暗說了一句:“住在如此美麗的城市是一種福氣。”

    楊曉敏知道金華是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底蘊的城市,人文薈萃,素有“小鄒魯”之稱,他原以為是個古舊的城市,但一進城,立刻就驚訝了:“看到高樓林立,市巷繁榮,生機勃勃,真不愧為‘中國十佳宜居城市’之一。尤其走在美麗的婺江邊,清風拂面,景色如畫,宛如人在畫中游。我想,鄭州要是有這么一條江就好了。”

    參加這次小小說筆會之余,楊曉敏接受了記者的采訪,闡述了他對小小說和當代中國文化的理解。

    記者:人們說到文學,首先會想到小說、散文、詩歌等等,小小說似乎并不被人重視,它在當下的文學家族中處于一個什么樣的位置?

    楊曉敏:在當下的文學大家族里,小小說有成千上萬的寫作者,有月發行幾十萬冊的核心刊物如《小小說選刊》,有數以百篇計的優秀作品被選入大中專教材和被改編成影視劇,并產生了數十位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作家。作為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它從多方面調動了大眾對文學的理解和認同,也彌補了長、中、短篇小說及其他文學體裁的不足。小小說為提升和開發全民族的審美鑒賞能力,為傳播文化、傳承文明提供了又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

    小小說雖然只有20余年的歷史,卻已有50余人因其創作成就而被吸收為中國作協會員,數百人進入省市作協,被冠以“作家”頭銜。此外,還有數十篇小小說作品被選入大中專教材,許多作品被翻譯、介紹到國外。

    記者:你一直堅持一種觀點,即“小小說是平民藝術”。如何理解這種觀點?

    楊曉敏:在中國,純文學概念基本是和高雅藝術畫等號的,而小小說顯然不同。稱小小說是平民藝術,那是指小小說是大多數人都能閱讀(單純通俗)、大多數人都能參與創作(貼近生活)、大多數人都能從中直接受益(微言大義)的藝術形式。同時具備這三種藝術功能的文學品種并不多見。長、中、短篇小說和散文不可能讓大多數人都能參與創作,詩歌也并不適宜于大多數人閱讀,既然如此,這種無形中的距離感又如何使普通民眾從中直接受益呢?而故事、小品文雖然具有上述三種功效,同樣充滿平民意味,但總體上屬于通俗文化或泛文化之列,而極少能稱其為“藝術”的。

    由于長期浸潤其中,我認識到小小說作為一種文體創新,自有其相對規范的字數限定、審美態勢和結構特征及藝術規律上的界定。對一種文體樣式的理論探討,肯定會促使其逐漸走向成熟并健康發展。除此之外,我提出的小小說是平民藝術,還著重強調兩層意思:一是指小小說應該是一種有較高品位的大眾文化,能不斷提升讀者的審美情趣和認知能力;二是指它在文學創作上有不可或缺的質量要求。

    記者:在目前的文化情境下,怎么界定大眾文化的范疇?

    楊曉敏:當今社會,已形成精英文化、大眾文化、通俗文化的多元格局,各自有著自身的特點與作用。引導和重鑄人類靈魂,支撐社會文化建筑高度的精英文化誠然不可或缺,能夠迎合一部分人休閑、消遣的通俗文化需要加以揚棄。而春風化雨、滋潤心靈的大眾文化,能夠惠澤普通民眾,引領社會文明的主流。

    大眾文化具有強大的兼容性,最活躍也最具有親和力。因為小小說文體的特征,就決定了它是屬于大眾文化的范疇。現在的理論界和評論界,喜歡兩分法,要么談精英文化,要么談通俗文化,似乎忽略了這么一個契合點。一種文化,如果不能形成流通,不能被更多的人消費,光靠少數精英的呼喊和覺醒,還是不夠的,那只能是一種“弱勢”文化。我不敢說只有小小說找到了這個最佳契合點,起碼目前它是一種比較受歡迎的文學傳播形式。

    我有一個觀點,作為小小說文體,它的文化意義大于它的文學意義。一篇小小說,要求它承載非常高的文學技巧,或者要求它蘊涵很大的容量,是非常難的,也會限制它蓬勃的生命力。如果延伸一步,小小說的教育意義又大于它的文化意義。因為小小說文體既有精英文化品質,又有大眾文化市場,對于提高全民族大眾的文化水平、審美鑒賞能力,提升整體國民素質,會在潛移默化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記者:近些年,越來越多的金華作者投入小小說創作中,你如何看待他們的作品?

    楊曉敏:金華的小小說發展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早在上世紀80年代,金華的《三月》雜志是全國最早發表小小說的刊物之一,最高月發行量達到七萬多份,當時絕對是走在全國前列的,可惜后來不知何故停刊了。當時剛培養起來的許多小小說作者流失了,只剩下為數極少的還在堅持。義烏的黃克庭,一直堅持寫到現在,前些日子我還編發了他的《十年流水賬》,記憶猶新。還有浦江的徐水法,去年獲得了全國小小說原創大賽佳作獎,今年上半年在《小小說選刊》、《百花園》上均發了作品。金東區的果繁(陳國凡)、蘭溪的劉會然、武義的萬中一、永康的胡樹彬……創作的勢頭都很好。這次在會上,金華市作協主席王槐榮說,將在市作協專門設立小小說創作委員會。這是小小說的幸事,更是金華小小說作者的幸事。

    小小說作家齊聚金華

    5月10日至11日,浙江省小小說金華筆會在市區舉行。數十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小小說作家歡聚一堂,在美麗的婺江邊互相交流、研討。其中,既有長期活躍在小小說創作領域的老作家,也有當下小小說創作的中堅力量,還有近年來初登小小說創作舞臺、有一定創作潛力的新銳。

    多年來,小小說“浙軍”一直以其強大的“戰斗力”,在國內小小說“戰場”上顯現著強盛的“軍威”。近些年,我市的小小說作家也漸漸嶄露頭角,尤其是黃克庭、劉會然、徐水法、果繁四人,已在小小說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本次筆會上,還舉行了果繁作品研討會。

    本次筆會由《小小說選刊》、《天池小小說》主辦,《文學港》協辦,金東區文聯和浙江省作協浙中小小說沙龍承辦。【原標題:專訪中國小小說“掌門人”楊曉敏】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金華日報 2008-05-1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